“噠嘀噠,新嶺頭對雪山,日本鬼子黑心肝,叫我們受餓寒,我們要跟他拼生命。噠嘀噠,新嶺頭對雪山,日本鬼子若敢來,把他趕出國門去,叫他沒生命……”8月21日,大田縣“抗戰精神代代傳 矢志報國譜新篇——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主題宣講比賽,在縣融媒體中心一樓演播室舉行,由縣直機關黨工委、18個鄉鎮黨委推選的39名選手參加初賽,10名選手晉級決賽。比賽宣講的內容以本地抗戰史料為主,參賽者用飽滿的感情將先輩們的理想信念、價值追求、崇高境界詮釋演繹出來,充分展現大田人民為抗戰勝利傾注的犧牲與奉獻。賽后,組織“大田后生仔”宣講團,常態化開展弘揚偉大抗戰精神主題宣講活動。
大田縣開展抗戰主題演講比賽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田是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攻占的第一座縣城,同時是中國東南抗戰文化中心之一、抗戰時期閩西北抗日救亡和反頑斗爭中心、陳嘉庚先生宣傳抗日主張的后方陣地。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加快推進大田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今年初,大田縣組織縣社科聯、檔案館、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大田“第二集美學村”保護與開發工作指揮部等單位,尋訪發生在縣內各地的抗戰往事,深度挖掘縣域抗戰文化資源和價值,充分釋放大田縣抗戰文化效能,營造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的濃厚氛圍。 紅軍北上抗日攻占第一城 “我抗日先遣隊進到大田,城內的保安團匪早已聞風逃竄,我軍入城后,繳到步槍十余支,無線電和電話機各一架,食鹽萬余斤,受到當地工農群眾熱烈的歡迎。”《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始末》記載。 1934年7月20日,由紅七軍團改組的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6000余人,在軍團長尋淮洲、政委樂少華、參謀長粟裕、政治部主任劉英率領下,與掩護其行動的紅九軍團4000多人,從永安西洋進入大田后,先頭部隊經宋京、蓮花崎直抵城西白巖山,大田成為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攻占的第一座縣城。指揮部設立在西門的育智小學,戰士們拆除城墻的城垛,燒毀了鳳凰山、白巖山、霞山、禁山等處的炮樓,沒收土豪劣紳的糧食和財產分發給貧苦農民,把《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北上抗日先遣隊告農民書》等傳單進行張貼和分發。 7月23日,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撤離大田縣城關,次日到達高才坂,宣布成立當地蘇維埃政府;25日,經尤溪縣四科亭向樟湖坂地區挺進……
高才紅色小鎮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網紅”打卡點。 (大田縣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供圖)
大田縣城紅軍北上抗戰紀念廣場 2021年3月,大田縣城區革命紅色主題館開館;同年6月,湖美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館開館,高才紅色小鎮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網紅”打卡點。2023年底,縣城南面的福田路東側建成了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攻占大田縣城紀念廣場,大型主題雕塑似一縷紅色飄帶旋轉向上,排山倒海的氣勢將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英勇豪情淋漓展現。 抗日救亡烈火燃遍閩西北
林鴻圖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 (大田縣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供圖) 1937年2月,武陵籍學生、中共河北省立農學院支部書記林鴻圖返鄉發展了林大蕃等人為中共黨員,建立了中共武陵小學支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大田縣地下黨在林大蕃組織下,以學校為陣地開設農民夜校、婦女識字班、青年讀書會,大力宣傳抗日救亡的道理。同時,以出墻報和黑板報、刷標語、教唱抗日歌曲、演抗日戲劇、舉行抗日救亡演講會、開展街頭宣傳等多種形式進行抗日宣傳活動;發動農民砍柴火、組織婦女繡手帕、學生拾田螺等搞義賣籌集經費,支援抗日前線,將抗日救亡活動搞得轟轟烈烈。 林鴻圖本人從初中開始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助推抗日烽火點燃城鄉各地。1937年10月,京津冀淪陷,河北省立農學院被迫停辦,林鴻圖返鄉被母校大田縣立初中聘為教員,后被推舉為福建省抗敵后援會大田分會總指導員。他領導大田各界和內遷的集美職校師生,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組織“一日一分會”,號召全校師生每人每天節約一分錢,籌集資金支援抗戰;帶領“晨呼隊”上街跑步高呼抗日口號;向大田縣警察局借槍開展軍訓;發動群眾挖戰壕;在全縣開展抗日義賣活動。《福建民報》報道:“總計獻金達七八百元,對于窮鄉之大田有此良好之成績誠是為范。”
刊登有林其蓁殉國舉行追悼會報道的《大田通訊》。 (大田縣檔案館 供圖) 1940年4月底,武陵籍學生、中共黨員林其蓁參加北平西山游擊隊,在執行任務中被日寇逮捕,同年6月9日被殺害。林其蓁是大田首位為抗戰而犧牲的烈士,大田各界在縣城文廟大禮堂隆重召開追悼會,黨政機關官員、各群眾團體負責人、城區各界愛國人士和大田縣立初中、均溪小學、集美職校的師生等共計600多人參加。其父林笏隆在抗日救亡運動中帶頭捐獻巨款購買飛機大炮支援前線,獲得當時福建省政府授予的“同心協力抗擊日寇”牌匾。
百束村述祖堂林其蓁烈士故居墻上掛著“一門三英烈”遺像。 (大田縣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供圖) 集美師生成抗日救亡生力軍 大田“第二集美學村”是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
國家級抗戰遺址大田“第二集美學村” 1938年5月,由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在家鄉集美創辦的學村,時常遭日軍炮擊和飛機襲擾,學校師生危在旦夕。迫于形勢,遠在南洋的陳校主決定將學村各校遷往內地。1939年1月,集美水產航海、商業、農林3所職業學校14個班級614名學生遷入大田。 為了適應戰時需要,集美職校師生統一著制式服裝,配設軍事教官,開設抗戰理論課和軍事戰術課,訓練學生的偵查諜報、槍械使用、車馬駕騎、單兵戰術、捕俘格斗、化妝、游泳等技能。 1939年9月20日上午,六架日寇戰機轟炸大田城,集美職校和大田初中被炸,玉田村鄉親緊急騰挪43座祖祠、民宅、廟宇,接納了流離失所的集美師生,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后學校回遷。來自集美職校和大田初中的師生緊密地團結在一起,運用集會聲討、街頭宣傳、下鄉演出、教唱歌曲、刷寫標語、板報漫畫、義賣義捐、編書出刊、簽名宣誓、動員從軍等多種形式,宣傳抗日救國,褒獎抗戰英烈的事跡。
退休教師范立洋在大田“第二集美學村”給慕名而來的大學生宣講歷史故事。(大田“第二集美學村”保護與開發工作指揮部 供圖) 1940年11月,陳嘉庚到大田視察內遷的集美職校,發表抗日救亡演說,推動了大田抗日救亡運動高潮的興起,學生林光容主動報名參加遠征軍,赴緬甸對日作戰。集美職校師生成為閩中抗日救亡的生力軍,1945年4月15日,集美職校青年師生及大田縣知識青年125名,志愿從軍參加“青年遠征軍”奔赴抗日戰場。 愛國青年上前線打鬼子 80多年前,大田的許多愛國青年參軍上前線打鬼子,他們在生前講述過抗戰經歷。 1941年,涂仁賓自行前往長汀部隊報到,當防空兵。在防空哨所,每天監視日軍飛機,接打電話用閩南話報告敵情。 鄭恩榜于1944年入伍。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后,臺灣仍然駐有20余萬日軍。1945年10月17日,國民革命軍第70軍軍長陳頤鼎奉命率直屬部隊和國民政府官員,跨越海峽赴臺擔負受降任務,鄭恩榜隨部隊入臺。鄭恩榜在臺灣參加了日軍投降儀式,見證了日軍繳械的過程。在臺灣期間,他擔負軍事接收、遣返日軍戰俘、維持社會秩序等任務。 黃瑞象和黃長沐于1945年1月同時被抽中壯丁入伍。黃瑞象到了江西于都,被分配在國民黨軍的54師炮兵連當炮手,他挑著總重約50公斤的4發炮彈,一路尾隨追趕日軍。黃長沐在臺灣的處境艱苦,部隊要求成天砍伐木材,后勤供給困難。后來,他給當地人打工,在一位好心漁民幫助下搖著小船回到大陸。
1945年3月10日,大田初中師生歡送學校干事唐國章從軍。 (大田縣檔案館 供圖) 1945年春,大田初中干事唐國章志愿從軍抗戰。核準入伍后,經南平到江西廣豐的“青年軍集訓總隊”駐地,擔任第3分隊代理分隊長。1945年8月15日,夜里部隊緊急集合,上級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還沒來得及上戰場的官兵們敲打臉盆、往空中扔帽子、互相擁抱、組織火把游行,一直到天亮都不睡覺。原本準備奔赴抗日前線的青年軍開拔福州擬接收臺灣,上級要求官兵學講閩南話,唐國章當了教員。 訴說平凡人在戰火中的大義 1945年4月的一個上午,一架盟軍戰機墜落在均溪鎮上華村上蔡新盂垵的山坳。隨后,美國飛行員跳傘,被當地軍民救助,這位飛行員是“飛虎隊”成員。福建省檔案館編著的《海峽壯歌:閩臺抗戰檔案圖片集》中,收錄了1945年4月大田軍民搜尋墜機的照片——殘機機件擺放場地的背景,是掛著“大田縣司法處”牌匾的建筑,這里后來成了縣公安局舊址,如今是縣政府大門左側建筑。 80年光陰流轉,當年的見證者已白發蒼蒼,但山坳里的火光、祠堂里的笑聲、夜色中的手電光,仍在訴說著平凡人在戰火中的大義。這場跨越國界的救援,是中美并肩抗敵的縮影,更是中國人骨子里的善良與赤誠,在歲月長河中熠熠生輝。
7月25日,大田市民紛紛自發到影廳觀看抗日題材電影《南京照相館》。 (蘇晉鍛 攝) 7月25日,由中影(無錫)電影制片有限公司、北京上獅文化集團有限公司等共同出品的電影《南京照相館》在全國上映,影片故事取材于南京大屠殺期間日本侵略者的真實罪證影像。電影主人公的原型羅瑾,冒死保存的日軍在南京大屠殺時拍攝的照片,為戰后審判日本戰犯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其本人被媒體譽為“歷史的見證,民族的功臣”。 由于相冊意外丟失,羅瑾為防不測,長年輾轉各地,把往事深埋心底。1985年至2002年,羅瑾在大田縣定居并開照相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的事跡被當地記者發現并挖掘報道,引起了廣泛關注。此后,在大田許多有識之士的幫助下,羅瑾到各地學校開講座宣傳愛國主義,寫回憶錄《歷史的訴說》。1995年至2003年,他被推薦為大田縣政協第五、第六屆委員。 本文于2025年8月29日 刊登在《三明日報》第7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