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縣地處閩中,屬“九山半水半分田”典型山區縣,山高坡陡,自然條件差,村落分散,邊遠山村人口較多,水、電、路等基礎設施薄弱,貧困戶中無勞動力、無資源、無穩定收入來源的“三無”人員多,容易因重大疾病、自然災害、子女入學等出現返貧現象,脫貧難度大。
近年來,大田縣圍繞三明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建設,結合本地資源優勢,壓實主體責任,創新“一家四業”產業扶貧模式,即通過造福工程建好一個幸福家、抱團幫帶聯好“房前”勞務業、挖掘特色扶好“屋后”種養業、提升技能幫好“院內”手工業、借光脫貧安好“屋頂”光伏業等多渠道增加貧困戶收入,努力讓每個貧困戶實現安居樂業,得到省、市充分肯定。
精準選派強化組織保障。著眼于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需要,精準選派配強隊伍,選派18名縣直機關干部到鄉(鎮)掛職擔任扶貧副鄉(鎮)長,專職從事扶貧工作,激勵干部在扶貧一線擔當作為;遴選、招聘派遣扶貧助理20名充實到縣、鄉扶貧辦,堅固基層力量;聘用有意愿返鄉任職的鄉賢擔任貧困村書記或第一書記,如吳山鎮陽春村警監書記、前坪鄉上地村大校書記等。
造福工程建好一個幸福家。針對我縣山高坡陡、貧困戶單戶人口少、安置用地難等問題,采取統規統建和統規自建的形式,建設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和養老、衛生、文體等公共服務設施。華興鎮仙峰村采取統規統建的形式,設計了25㎡、50㎡、100㎡三種可供選擇戶型,建成“福平堡”,有效解決部分貧困戶因人口少用地選址、配套設施難問題。 抱團幫帶聯好“房前”勞務業。針對一些貧困戶有一定勞動能力又無法長期外出務工的情況,依托茶天下旅游開發公司等龍頭企業和“大仙峰·茶美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推行“旅游公司+貧困戶”,建設“扶貧客棧”,以入股分紅形式貧困戶可實現年增收6000元、貧困村實現年增收2萬元,引導貧困戶就近就業,實現務工不出鄉、不出村,成為當年全市在建旅游扶貧項目亮點。
挖掘特色扶好“屋后”種養業。針對一些貧困戶缺資金、缺技術、缺銷路的問題,依托龍頭企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組建“扶貧大棚”,引導貧困戶發展原生境金線蓮、林蜂養殖、肉兔養殖、奇珍異果等特色種植業、養殖業。裕田生態農業組建“扶貧大棚”,引導5戶貧困戶對5.08畝閑置土地進行集中流轉,每年每畝可獲1200元-1400元的租金,同時將貧困戶返聘為工人,采取投工入股、收益“四六分成”的形式,讓貧困戶成為“一手收租金、一手領股金”的“雙薪”農民。
提升技能幫好“院內”手工業。針對一些貧困戶有一技之長因病因殘等原因無法走出家門務工的情況,引導貧困戶制茶、編制小手工藝品、來料加工等手工業;引導龍頭企業組建“扶貧班組”,開展送技術、送設備、送原材料和成品包銷的模式,讓貧困戶足不出戶、在家上班,實現“增收不離家”。吳山鎮發揮鎮內茶業大戶、合作社、茶企等的幫帶作用,分類引導貧困戶參與茶葉的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環節或到茶廠務工,實現增收脫貧。
借光脫貧安好“屋頂”光伏業。針對無勞動力、無資源、無穩定收入來源的“三無”深度貧困戶,鼓勵貧困戶發展光伏產業,全縣完成建設規模16.449兆瓦,實現每個貧困戶年增收7500元,每個貧困村年增收4.5萬元,每個貧困鄉年增收30萬元。2018年1月,國網福建電力“服務光伏發電·助力脫貧致富”新聞發布會議在我縣召開,人民日報、新華社等20多家中央和省、市新聞媒體宣傳報道了我縣光伏扶貧經驗,實現“借光”脫貧,“點亮”小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