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鄉愁記憶,最難忘的是母親蒸“撈飯”留下的味道,這種從滾水里瀝出的夾生飯,再入木桶蒸熟后,飯粒疏松、米香濃郁,因糖分流失特別適合當下“三高”人群食用。 箍桶匠老王最擅長做撈飯炊具,年過古稀的老人,做的木桶有罩在酒糟上加熱蒸餾白酒的、挑水與裝水用的、腌菜或殺大豬時用的。他把作坊安在自家樓上,給桶坯鉆孔打釘和拋光打磨,都在一條長凳上完成。老師傅做木桶有心得:長了樹結的板材會漏水;木板鋸出來拼裝的桶不耐用……想把桶做圓,桶板長短和弧度須齊整,桶體大小退縮上下有致;桶不漏的關鍵技術在桶底板和桶壁接觸要嚴密,斜邊修多了影響密封。王師傅拿起牛角鉆和刮刀給一只蒸桶掏“耳朵”,大嘴巴和大胸腔的蒸桶體積大,蒸的飯多分量也沉,在桶沿對稱的位置上掏兩只抓手,用起來省力方便。幾年前,一位外嫁臺灣的女子回鄉探親,特地買了只帶回,兩岸民間文化交流的軼事,在村里傳為美談。 老王做木桶不愁銷路,這里民間盛行年節與紅白喜事蒸飯打米粿,當地人結婚,娘家有置辦蒸飯桶、洗衣盆和馬桶的傳統。閩中山村水稻種兩季,農忙時,農婦用木桶蒸好飯,供家人吃一整天。加上時下做小吃的人多,飯店和酒樓興吃木桶飯,主顧們便不請自來訂做木桶。 老王年輕時走村串戶送藝上門,那時敢攬活“吃東家飯”的人不多,全村就他和師傅二人。因為按天取酬,每日必須給主顧做好一只蒸桶和水桶,或者“一挑半”三只的水桶,技藝平平的木工只適合把做好的桶拿到圩場上去賣。村中有戶人家準備殺年豬,可裝熱水的大木桶漏了修不好,老王聽了馬上帶著工具幫人家給修好了,且分文不收。樂于助人的精神和精湛的手藝被傳頌,很快地他就成了周圍村莊最受歡迎的箍桶師傅。老王去給人家做木桶,不僅工錢豐厚,東家奉為座上賓,三餐米飯管飽菜里有蛋有肉,晌午時還請他吃點心。鄰村的一對夫婦耳聞目睹之后,不等媒人來提親,就把女兒許他為妻。 觀念主導人生,作為使用歷史久遠的容器木桶,在我國許多地方派生出了與生活相關的有趣詞匯,比如當地族人聚會時彼此會說“我們同吃一炊(蒸桶)飯,關系還熱著”,表示親密。人們在比喻地位牢靠或政權穩固時,常用“鐵桶江山”形容,而對那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無德無才之人,拿“金漆飯桶”作諷刺。箍桶匠用藤條和篾皮扎圈,把木板拼攏成桶,顯示出了凝聚的力量和對圓滿的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