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林伯郊)位于大田縣建設鎮西北部的建忠村,是福建省重要的紅粬制備的發源地和生產基地,也是三明市轄鄉鎮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建忠村“宮邊紅粬”具有悠久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制作工藝,筆架山腳下擁有的密集古粬窯群落歷史悠久。在南宋期間,吳氏祖先師從浙江紹興制酒大師,在南宋時的都城“臨安”現杭州市,給皇宮釀造宮廷用酒學得的技藝,出宮后來到卅九都,現建設鎮建忠村“宮邊處”開基之祖,安家置業,發展紅粬、紅酒產業。
陳昌沐介紹建忠村的“宮邊紅粬”的歷史底蘊 紅粬文化已有500多年歷史,現有粬農80多戶,存有粬窯558個,遺留至今還在使用的百年以上古粬窯有200多個,最早的有300多年歷史?,F紅粬年產量達200萬斤,占省內市場80%,產品選銷省內外。制粬、制酒技術只在當地吳、許、陳三姓中傳承,“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
建忠村書記陳昌沐向記者介紹說,“近年來我們也加強了林區保護,涵養水源,讓這里的紅酒品質更好。”由于對紅粬文化的重視,建忠村加強了紅粬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同時,通過紅粬加工而成的紅酒,打造了“宮邊紅”、“山保紅”、“富貴三寶”等多個紅酒品牌。
“現在紅粬年利潤達500多萬,有效增加了粬農的收入”,陳昌沐說,“針對產品單一的問題,計劃開發藥粬、美容粬,豐富產品種類”。對于建忠紅粬未來發展,陳昌沐充滿信心,同時也有所擔心。由于制粬工藝只在家族內傳承,造成紅粬生產方式都是家庭作坊式生產,產量有限,且產品難以進入正規超市等渠道售賣。
目前,已完成對558個粬窯詳細測繪工作,形成兩冊完整材料,對12個粬窯進行門面改造,鋪設2公里粬窯路。同時,在專家的科學指導下,改良菌種,使紅粬的產量大大提高。在宮邊小區文化墻繪制“酒粬文化長廊”,修建“中國酒曲時光小鎮”景觀節點體,推進紅粬特色文化小鎮建設。
建設鎮建忠村正逐步推進紅粬產業鏈建設,找準定位,加強粬窯規劃管理,完善基礎設施。著力打造紅粬特色品牌;采取“基地+協會”、“基地+合作社+農戶”等的發展模式,成立紅粬協會和“大田縣宮邊紅粬合作社”,進一步加強紅粬古法工藝的傳承和保護,融入現代先進技術,與創建省級特色小鎮,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與發展全域旅游相結合,積極做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提高紅粬的知名度。利用紅粬文化,建忠村發展了一批具有當地特色的現代化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