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90年代初,位于福建沿海中部的泉州市泉港區還是一片荒涼偏僻的漁村。這里有不少鄉村是全市乃至全省典型的貧困鄉村,每年需要千萬元的上級資金補助。 歲末年初,記者走進泉港區,發現這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座國家級的產城融合示范區,正加速崛起。 ????構建石化產業生態圈 我省曾是一個不產一滴油的沿海省份。1992年9月,泉港煉出了福建歷史上的第一滴油。25年過去了,如今的泉港已連續5年蟬聯“中國化工園區”20強,2017年實現石化產值800億元。 成績的背后,是心無旁騖發展石化產業的大氣魄。 走進泉港區南山片區,感受到一派火熱的建設圖景。 “公司選址泉港,主要看重生產的原料優勢以及福建化工產業的發展前景。”福建鐘山化工有限公司行政人事部副部長周文濤說,目前公司3條國外引進生產線、4條國內生產線已開通運行,產品年產量6萬多噸,年產值達6億多元。 作為福建首家生產減水劑的企業,鐘山化工生產的減水劑用聚醚(大單體)行銷省內外,并與廈門科之杰、廣東紅墻、深圳五山及廈門路橋等行業內領先企業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入駐泉港南山片區后,他們可以直接通過管道運輸,從一墻之隔運送環氧乙烷到公司,原料優勢明顯。 諸如鐘山化工這樣的企業,如顆顆珍珠般,串聯成連接石化上中下游的完整產業鏈。 發展石化主導產業,泉港主政者思路清晰、目標明確: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以福建煉油乙烯一體化為龍頭,帶動合成材料、有機化工和精細化工等系列開發。 “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這讓泉港信心倍增。”泉港區委書記吳禮源說,“石化是泉港的最大優勢,順應石化集群發展規律,我們構建石化產業生態圈為主攻方向,力爭建成在全省、全國有影響力的現代產業高地。” 根據石化產業鏈上企業關聯性強的特點,泉港大手筆規劃建設石化產業園區。圍繞聯合石化一體化1400萬噸/年煉油、110萬噸/年乙烯開展下游產業鏈招商,已入駐仙境、洋嶼、氯堿和南山四個片區企業多達33家。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 聯合石化公司有一根管道直達凱美特氣體公司,收集的火炬氣通過收集、緩存以及分離提純裝置,最終生產出工業用的氫氣與燃料氣,并通過管道輸送回煉油廠,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相得益彰。廢水廢氣廢渣“吃干榨凈”循環利用,在泉港并非新鮮事,企業之間“隔墻供應”已成常態,園區循環經濟產業鏈關聯度高達85%,泉港已入選國家級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 變招商“引資”為“選資”。該區繪制招商圖,提高項目準入門檻,重點招對產業帶動明顯的高質量企業。泉港區領導率隊,考察學習全國各大化工基地、拜訪外資及國有大型化工企業總部,通過中石化聯合會等第三方平臺了解化工行業動態、獲取知名化工企業投資信息,刷新行業“朋友圈”。 區鎮兩級共成立40多個指揮部,通過專項績效考評、比學趕超競賽、“三盞燈”“三張函”督查等正向激勵和反向約束機制,激發黨員干部創業激情。2017年,泉港253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45億元,食品飲料、建筑材料、機械裝備和汽車制造等產業實現快速增長,產值突破300億元。 ????擘畫民生宜居幸福圖景 冬日的午后,位于泉港城市核心區的錦繡公園,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顯得格外清亮。公園占地520畝,葫蘆形人工湖、音樂噴泉、綠地景觀、雕塑小品、休閑棧道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很多人不會想到,數年前,這里還是寸草不生的鹽堿地。如今,卻成了群眾休閑健身的首選和文化地標,每天來的人絡繹不絕。 “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吳禮源說,泉港區始終順應人民群眾的愿望愿景,做大“民生蛋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近幾年,是泉港城市建設投入最多的時候。 投入1億多元,將原本荒蕪的鹽堿地打造成錦繡公園,成為泉港新地標;總投資20億元,對城中村龍山社區進行“三舊”改造,建設商業中心,吸引新華都、永輝等大型商超入駐,聚攏人氣;打通“斷頭路”,推進路網建設,福廈高鐵泉港段開建,拉大城市框架。 建區以來,泉港累計投入產城融合項目資金達到50億元,中心城區建成面積擴大到12平方公里,入選國家產城融合示范區。 環境一變,價值洼地效應凸顯。如今,錦繡湖畔的總部經濟區,首家金融機構——中國農業銀行泉港支行正式入駐,接下來包括恒豐銀行、國壽等在內的眾多金融機構將陸續進駐,打造成“金融一條街”。 民生跟著“民聲”走。通過傾聽群眾心聲,了解群眾訴求,讓泉港發展成果最大限度惠及群眾。目前,泉港在全市率先實行免費高中教育,每年惠及5000多名學生;創新推行“跨級醫聯體”,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省級專家優質的醫療服務;全區60歲以上老人每年可享免費體檢,每年給70周歲以上老人發放高齡補貼1000多萬元,讓全區近2萬名老人受益。 “2017年全區民生支出27.14億元,且逐年遞增。”泉港區長顏朝暉說,每年把80%以上本級財力用于民生,實施就業、安居、幫困、醫保、農保、助學等民生工程,實現新農合、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障、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四個全覆蓋”。 ????新區崛起背后的精氣神 一個新區的崛起,是黨員干部精神淬煉的過程。精神起來了,速度和效率就有了。 “我們每簽一份協議就有一個故事,每個故事后面都凝聚著干部的心血。我們的體會就是,只要用心努力做,辦法總比困難多。”見到泉港石化安全控制區拆遷干部小林時,他正在拆遷戶家里商量土地丈量的事。 2017年3月,泉港啟動石化安全控制區項目,在石化廠區和居民生活區建設綠化隔離帶,徹底解決“廠居混雜”的歷史問題。項目總投資超300億元、涉及3個鎮17個行政村4.65萬人、拆遷總量554萬平方米。 泉港抽調干部1380人,采取“成建制”模式成立征遷領導小組,分7個片區成立指揮部,17個工作小組、65個工作小編隊全面進駐征遷一線,設立臨時黨組織,成立黨員攻堅小組68個,建立項目推進“四個一”協調機制、征遷干部“六包”責任制等一系列運作機制,全面鋪開征遷工作。 老家難舍,故土難離。村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要做通他們的思想工作實屬不易。項目動員會召開以后,征遷干部走村入戶,磨破嘴皮、踏破腳皮,宣傳政策、梳理問題、理順關系,放棄周末和晚上休息時間,“5+2”“白+黑”,始終堅守在一線、奮戰在一線。 動力并不是憑空產生,它來自于完善的考核機制所激活的干部精氣神。 注重實績、獎優罰劣。泉港建立一線考察干部、“干部召回”等制度,并把考評結果與干部獎懲、職務進退留轉掛鉤,解決“吃大鍋飯”問題,并從基層一線、艱苦崗位一線培養使用干部,引領干事創業導向。 推行黨員冠名服務,在行政服務、法律咨詢、矛盾調解等方面,打造黨員冠名服務品牌120多個,引導黨員干部在各行各業中亮身份、樹形象、當先鋒。目前,全區黨員共承諾事項4.6萬件,已落實3.2萬件。 一子落而滿盤活。面對新時代新征程,泉港信心滿懷。“泉港將以‘石化筑高地、融合建新城、生態立樣板、共享奔小康’為主線,打造活力泉港、宜居泉港、和諧泉港,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征程中續寫新的輝煌篇章。”泉港區領導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