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6月,大田縣作為福建省唯一縣域代表,在水利部太湖流域第二次河長制工作交流會上做了發言。
國慶期間,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楊得瑞在央視《相聚中國節·我愛你中國》節目中談到:福建大田縣有兩條主要河流,曾經是Ⅳ類、Ⅴ類水,經過這些年的治理,已經全部達到Ⅱ類水標準,“是個不得了的成就”。
成績來之不易,改革充滿艱辛。作為礦產資源大縣,水污染是大田縣要長期面對的一道難題;均溪河、文江河兩條母親河一度成為“黃”河、“黑”河,讓當地群眾苦不堪言。
面對嚴峻的生態形勢,2009年,大田縣率先在福建省探索實施河長制。擔任多年總河長的大田縣委書記熊旭明態度堅決:“要牢固樹立‘污在水中,源在岸上,根子在人’的理念,在‘嚴管、勤查、聯動、重罰’上下功夫,全力打好治水攻堅戰、持久戰。”
生態綜合執法立竿見影,河長指揮中心運籌帷幄,河長協會一呼百應……中央決定全面推行河長制以來,大田縣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福建省、三明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部署,按照省委書記于偉國“六個全”的工作要求,自加壓力、知難而上,提出圍繞“雨天也要河水清、一河就是一景觀”的治河新目標,積極推動河長制工作再出發、再啟航。
綜合執法——部門聯動 有力高效
10月21日(周六)14:29,大田縣生態綜合執法局副局長、河長辦常務副主任、河長指揮中心負責人盧國首接到指揮中心座機電話,電話是華興鄉的一名河管員打來的,說某造紙廠疑似排污。盧國首立刻撥通縣生態綜合執法局的值班電話進行協調。15:05,縣生態綜合執法局和環保部門的工作人員趕到現場;15:37,采樣完成,準備進行化驗……
快查、快辦、快審、快結,是大田縣生態執法的突出特點。這一機制創新,來源于水污染問題的倒逼,來源于河長制的實踐探索。 “河水很污,河道很臟,對于當地民眾而言,生活在這樣環境里應該是不幸福的。我堅定了要把河道治理好的想法。”作為“一把手”的熊旭明,決定以河長制抓手,改變大田的生態面貌。 由于大田山區地形復雜,許多企業違法行為隱蔽,執法部門難以在第一時間制止并有效處理。同時,生態環境管護執法涉及的職能部門多、職能交叉重疊,難免出現相互推諉扯皮現象,造成“誰都能管、誰都管不好”。“推行河長制,就是要改變‘九龍管水’、群龍無首的局面。”熊旭明說。 2010年7月,大田縣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生態環境綜合執法大隊,共查處破壞環境生態案件上百起。
順應生態文明建設發展,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與完善。2012年12月,經福建省、三明市政府批準,在生態環境綜合執法大隊的基礎上,大田縣集中水利、國土、環保、林業、礦業、安監等部門在生態管理領域的行政處罰權,成立了福建省首家生態綜合執法局,明確執法權限,落實執法責任,改變了原來由一個行政機關“自批、自管、自查、自罰”的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執法水平和效率。 生態綜合執法解決了“違法行為查處難”的問題。“我們設立了生態警察、審判庭,‘多堂會審’,聯動執法,實現依法治河全覆蓋。”生態綜合執法局局長劉傳貴說,“不僅如此,從去年開始,我們和河長指揮中心合署辦公,采用高科技、大數據這個平臺,對重點的污染源以及一些河流斷面進行實時監控,實現線上發現問題線上解決問題,快速而高效。”
統一指揮——落實責任 處置及時
劉傳貴提到的河長指揮中心,創建于2015年。它的組建,為深化大田縣河長制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是大田縣解決河道問題的‘中央處理器’。”盧國首這樣形容這個機構。河長指揮中心抽調人員進行集中辦公,統一指揮調度全縣涉水職能部門和各級河長。通過智能可視化管理系統、“生態通”手機APP執法終端,開展信息采集、案件受理、調度處置、督查考評等工作,將水環境監管責任傳達落實到全縣339名河長、269名河道專管員。
這個投資1000多萬元打造的“CPU”,辦公場所面積1750平方米。辦公大廳給人的感覺是敞亮、整潔、大氣。大屏幕隨時監控各條河道的實時情況,總調度、河長辦、街長辦、井長辦、庫長辦共5名工作人員正接收、傳輸著生態監管信息。 “我們根據大田污染源實際,專門針對街道、礦井、尾礦庫設立街長、井長、庫長,巡查人員一旦發現污染源,就會上報指揮中心,指揮中心完成信息受理登記后,會將河道問題按照嚴重程度識別分成四類,并指揮、協調、監督相關部門用不同的方式處置問題,最后反饋整改結果。”縣委常委、組織部長、縣河工委常務副主任王懷斌說。
“這里河道一切正常。”指揮中心通過大屏幕與均溪鎮玉田村的河道專管員范瑞唐進行連線,他用手機視頻展示了實時的河面情況,他的巡河軌跡同時出現在大屏幕上。在指揮中心,所有河長、河道專管員的巡河情況可以隨時查看,巡河中發現的問題也可以及時通過照片上傳。2014年9月,大田縣組建 “河長易信群”,河長每天徒步巡河,堅持問題導向、發現問題,并通過“易信曬河”當場解決問題的做法成為福建省內外首創。 對于部分違規較輕或跨部門的涉污問題,由河長指揮中心根據預案,調度相關職能部門、鄉鎮聯動執法,責令限期整改或通過簡易程序結案。違法問題由生態綜合執法局出動執法人員依法處置。一旦出現涉水犯罪問題,則由縣生態綜合執法局啟動司法聯動協調機制,從嚴從快從重懲處。
8月26日,一名群眾在河道旁發現一頭遺棄死豬,立刻將情況上報給指揮中心。縣河長辦進行調度,挖掘機很快趕到現場,通過石灰消殺、深埋等措施僅用了3個小時,就處理掉了這個對河道環境產生威脅的污染物。 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統一指揮、統一管理。落實河長責任、及時處置問題、嚴格生態執法,這個完整的鏈條使“責任單位協調難”問題迎刃而解。大田縣河長制形成“一盤棋”的工作格局。
全民治水——成立協會 各界參與
“縣里對我們河長的考核非常嚴格。”大田縣屏山鄉分管領導林貽培說,“評分標準很詳細,考評分低于70分要通報批評。”上下游互相監督,百分制嚴格考核……這些措施和制度,促進了河長們的履職盡責。實行河流的綜合治理,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力量和作用同樣十分必要。
“通過充分發揮沿河企業以及離退休黨員干部和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作用,激發全縣干部群眾的參與熱情,增強群眾治河管水的主人翁意識,推動由‘政府治水’向‘全民治水’轉變,實現全民皆河長。”熊旭明說。 大田縣河長指揮中心門口有4塊牌子,最新的一塊,是今年9月15日掛上的“大田縣河長協會”。這是大田縣深化河長制工作推出的又一項創新舉措。 河長協會在選人上十分考究,會長與副會長均由涉水部門、流域河長和德高望重的離退休老同志擔任。
會長張英躍是剛剛退休的原大田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他的辦公室里有黨旗、國旗兩面旗幟。“背靠祖國有底氣,不忘初心跟黨走;腳下是河岸,心中有河流。”面對新使命,剛上手二個多月的張英躍信心足、方向明。“十九大報告讓我感到鼓舞、振奮。協會要以十九大報告為引領,努力留住綠水青山,讓大田重現戲水游泳、摸魚捉蝦的場景,不愧‘閩中福地、大美之田’稱號,讓來大田的不想走,走的還想來。”
中共大田縣委組織部原副部長蔣昌科如今也成了縣河長協會副會長,完成了從“管人”到“管水”的轉變。說起河長制,他慷慨激昂:“發展經濟要依托優美環境。推行河長制要依靠群眾、發動群眾、聯系群眾,讓百姓參與到這項偉大的系統工程中,共享美麗山河!” 河長協會成立后,不斷向“最后一公里”延伸。9月29日,第一個鄉鎮分會謝洋鄉分會成立;10月11日,第一個村級分會坑口村分會成立。
“謝洋鄉是閩江、九龍江、晉江三大水系支流發源地,實行河長制更顯必要。”鄉長李序扶說,“分會由村委會主任擔任會長,聘請退休的原民政局局長林立啟擔任顧問,治河企業負責人、老黨員、派出所所長作為會員,一起為保護水環境努力。”村里還設立了“祥江調解室”,解決環境糾紛,服務評價器上的“滿意”二字,已經被按得幾乎褪去。鄉賢、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有炓還擔任石牌鎮分會顧問,并為大田縣河長制工作題詞。
目前,全縣19個鄉鎮(場)全部成立河長分會,43個村成立村級分會,河長協會的力量持續壯大。 魚翔淺底,白鷺成群,在大田縣沿河而行,生態美景讓人陶醉。很難想象,幾年前這些河流的模樣。河長制帶來的蝶變是如此美麗。
新時代,新實踐,新作為。如果說,大田縣不斷深化河長制內涵,是實現了“河長制+”,那么近幾年,大田縣進一步拓展河長制的外延,打造河道經濟和河道文化,形成的“河長制+”模式,就是用實踐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
“通過力推河長制,保護生態環境,讓人民生活更幸福,將大田建設成一座生態之城,正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熊旭明對未來充滿期待,“河長守護著一條條原生態的河流,讓百姓收獲一河清水帶來的豐厚效益,讓一河兩岸變成‘大美’的畫卷。這就是我們對河長制的期盼和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