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生鐘 仙亭山是近年來在大田縣城邊上新開發(fā)的一處人氣很旺的休閑勝地。在這片面積不小的森林公園里,栲樹、米櫧、木荷、香樟、馬尾松等天然樹木,枝繁葉茂、郁郁蔥蔥。 青苔和藤蔓在樹蔭下爬滿了巖壁,野山菌戴著五彩的帽子拱出厚厚的落葉,應季的果子四時煥發(fā)出誘人的光華;花草與樹木,它們枝纏著枝、葉挨著葉、根連著根…… 生長在林地間的動物們更是不甘寂寞。松鼠在枝頭上嬉戲,不知名的昆蟲在綠草中呢喃,畫眉鳥則迎風歌唱。大家親密共處,相濡以沫,儼然像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兄弟姐妹。 在這幅巨大的畫幕里,一條條石徑托起一群群的游人,他們穿梭其中,品味著自然的博大和生命的曼妙。無數(shù)的花香、果香,以及枯木化成沃土后淡淡的芬芳,都嚴嚴實實地包裹著你。時光在忘我的行程中消逝,世間的一切煩惱和紛爭,也在你的舉手投足之間悄然離去。在你走進仙亭山的那一刻起,所有的主題都得到了詮釋。于是,激情在快意中勃發(fā),詩興在寧靜里滋長,一路且行且歌,無所謂得失和喜怒哀樂了! 仙亭山最初的名字也許并不叫仙亭山,“仙亭”是對建在半山腰處供奉馬氏真仙(也叫“仙媽”)廟堂的俗稱。這樣的稱謂,估計在元朝元貞元年(1295年)建廟之后才開始出現(xiàn)的。如今,大田縣新成立的道教協(xié)會,就設在這座小廟里。古人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仙亭山之所以久負盛名,大抵上也是因了這個緣故。這是前人留給今人的一份厚禮,這份自然遺產(chǎn)的留存,算得上是個奇跡! 這樣說仙亭山是有足夠理由的。因為歷史的原因,曾經(jīng)盛產(chǎn)鐵礦石和林木的大田縣域,伴隨著上世紀中期一場“大煉鋼鐵”的運動興起,所有的古木巨樹,幾乎都在一夜之間被燒成了木炭,化作了煉爐里的灰燼。如今且別說在這繁華的縣城邊上,就是深入到無人居住的野嶺深山,也絕難見得有保存如此完好的樹林。有的地方在村頭村尾雖然也有幾棵野生的樹木,但這些都是在運動之后栽下的,并且因為民間迷信做風水,才勉強存留下來的。當下我們所說的三明地區(qū)森林覆蓋率全國第一,作為其中的一縣,大田主要也是后來發(fā)動人工新植的。 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仙亭山作為抗戰(zhàn)歷史的見證者,它以寬廣的胸懷,接納了一批批來自集美職業(yè)學校的莘莘學子。學校從1939年1月遷入14個班612名師生,至1945年冬遷回原址,這期間的仙亭山下,到處活躍著年輕學子們自強不息的奮斗身影,愛國青年的熱情壯志,洋溢著這里的每一寸土地。1940年的11月12日,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視察學校到訪,仙亭山從此與愛國和文化結緣。 如今,仙亭山之于大田縣城,猶如西子湖之于杭城、園林之于蘇州——它是大田市民精神休憩的港灣! 這是一頂戴在小縣城頭頂上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峨冠,也是一桿展現(xiàn)新形象和新風尚的旗幟。隨著城鎮(zhèn)化建設步伐的加快,隨著市民們對那山水、花草、林木、鳥獸、空氣、環(huán)境的喜愛日增,它正在逐步成為縣城新舊主人的共同財富。 當局者在山腳下建起了豐富市民文化生活的廣場,商人們把高品質的商住樓移到了山的周邊……市場經(jīng)濟時代,有需求就會有人把握機會投其所好,以期獲取雙贏。仙亭山森林公園的開發(fā),也因此拉動著城區(qū)建設的升級改造,帶動了縣域經(jīng)濟的加速發(fā)展,既美化了縣城的環(huán)境,又提升了縣城的品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