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記者:吳聯參) “這個公廁建的正當時,不但方便了前來縣醫院(南區)就診、探望的群眾,兩側還有學校等場所,新建的農貿市場、兩個商住小區也將竣工!人來人往,大家都需要‘方便’!”11月29日,新建的大田縣城區河濱大道縣醫院(南區)門口公廁正式投入使用,往來于此的群眾用上嶄新、整潔的生態公廁,大家都豎起拇指點贊。
綠道生態公廁 大田興建公廁始于1990年。此前,縣城小,小巷口常放著尿桶,如廁不雅亦不便,每每走進巷口撲鼻便是一股臭味。大田趁著當年的文明縣城創建,結合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將小公廁置于大民生之中,一口氣在群眾往來密集的鳳山路、南山路等沿街、鄰街處興建了6座公廁,以解群眾如廁之需、之便,開啟了縣里的“公廁情懷”。隨著城市建設的推進,2010年,縣里先后對城區舊公廁進行全面改造提升,新增殘疾人無障礙通道以及智能沖水等設施。
玉山橋頭的生態公廁 大田縣公廁從無到有,從有到多,從多到好,27年來對“公廁情懷”不變,始終將公廁民生做好、做實,以此提升了縣城的宜居指數。近年來,該縣住建部門注重聽取廣大群眾的意見,傾聽民意建公廁,道路修到哪,公廁就修到哪,哪里群眾有了需要公廁的呼聲,縣里便緊跟民意補短板。加大對新街、新路的公廁布局,興田路、河濱路、綠道、街道等地均設立新式生態公廁,每個公廁均配備了“專管員”,專人保潔、維護,確保群眾使用上方便、整潔的公廁,新建公廁既講究實用、便民,也講究美觀,成了街邊、路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南山橋生態公廁 “公廁就建在橋頭,讓我們常年在橋上休閑的老人真正體驗到了‘方便’!建得好!”大田縣環衛處副主任肖新江在巡查公廁保潔情況時,在赤巖路如意橋頭時常聽到了許多市民的感言,令他感到這個公廁建到了群眾的心坎上。
如意橋一側的生態公廁 為何在此橋頭新增這座公廁呢?自從去年如意橋投入使用以來,不但給兩岸市民通行帶來便利,橋上也成了市民們休閑、觀景的好去處,賦閑老人居多;橋頭便是縣里行政服務中心,每天往來辦事群眾逾千人;夜晚,橋頭另一側的明珠廣場成了市民跳廣場舞的好地方,人來人往的群眾更多。縣里便及時在橋頭新增公廁,以解群眾之需,該公廁自然是天天“賓客盈門”,老人們更是對此贊不絕口。
如意橋頭的生態公廁 縣市政維護處吳聯高主任曾多次從城郊華興鎮政府步行至城南外郊福塘橋,步測這段6公里多的河濱路需要幾座公廁,設置哪里最合適,在廣泛征求意見基礎上將該路線的6座公廁設置在南山橋下、玉山橋頭等處。
玉山橋另一側的生態公廁 目前,全縣城區已建公廁35座,僅今年以來就新增5座,投入160余萬元。如今 ,在城區廣大市民密集休閑場所、棧道等地均合理設置了多處公廁,讓廣大群眾內急不用急,想“方便”時就可就近“方便”!較好地滿足了城區10余萬人口的如廁之需。公廁革命給城區十多萬市民帶來了方便,令廣大百姓為之點贊! 生態公廁保潔管理制度 同時,大田縣以“繡花”功夫全面推進城鄉“廁所革命”,加大對鄉村改廁工作的推進,各鄉鎮村建站在村民自建新房設計時,把好廁所的設計關口,在2013年實現了全縣265個村村村建有水沖式廁所,讓處處鄉村百姓用上便于保潔、衛生方便的廁所。今年來,縣里持續發力,整合各項資金1100多萬,改造修建農村10385座三格化糞池,逐步完成農村戶廁、公廁無害化改造,站在大民生情懷將小廁所改革寫得更實,惠及更多百姓,提升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