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記者: 葉斌) “河暢、水清、岸綠、景美”,沿著梓溪河岸旁的光伏長廊向前徐行,夏末金色的陽光映襯著兩岸蔥郁的田野,潺潺的流水從耳旁悄然滑過,一段大自然的美好樂章在此刻奏響。8月18日,“砥礪奮進的五年”三明市網絡媒體走基層的記者們走進大田縣梓溪村,看“河長制”如何助推實現“河長治”。 大田縣是福建省第一個“河長制”的“吃螃蟹者”,2009年便率先推行“河長制”。制度試行之后,轄區內兩條主要河流均溪、文江水質得到明顯改善。2013大田縣全面鋪開實行“河長制”,通過“嚴管、勤查、聯動、重罰”等一系列針對性措施,在2016年使均溪、文江等流域水質達標率均達到了100%,真正讓大田的河水綠了起來。 梓溪是均溪的上流河段,西鄰坑口水庫,是城區重要的生活飲用水源頭。村里從2013年開始對河段進行全面整治,8.1公里的水道是個不輕松的任務。施生孜是梓溪村的駐村干部,也是梓溪河段的“總河長”,幾年來,他見證了梓溪由濁及清的整個過程。 大田是礦產資源大縣,開礦歷史久遠,特別是近二十多年來,機械化無序開采,造成水土流失嚴重,使河流遭受到空前的污染,梓溪也是污染的“重災區”。加強源頭嚴管是治本之策,施生孜告訴記者,為了治理好水環境,從2009年以來大田縣相繼取締了一批無證照、污染重的企業,堅決實行“三個一律”,對不符合水土保持、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建設項目,一律不予立項;對水土流失治理不到位、環保不達標的企業,一律不予通過年檢;對把關不嚴、監管不力的單位和個人,一律嚴肅追究責任,從源頭上大大減少了礦山開發對河流的危害;在2015年,梓溪村還關停了處于上游的一家鰻魚場,有效地保護了河段的水域生態。
源頭有了關鍵保證,接下來就是解決管理的問題。為了推進“河長制”的長效落實、責任到位,梓溪村對8.1公里的河段又進一步劃分成5段,每個小河段由村兩委中選出的“河長”和民間“河長”共同負責維護,同時,通過“河長易信群”進行互相“曬河”,實現了管河治河的實時全覆蓋,形成了“共同監督、共同維護”的護河氛圍。分層細化、干群共管,讓梓溪也享受到了全方位的貼心呵護。 河水綠了,梓溪重現往日的清澈流暢。那么,如何讓河岸真正美起來,是實現梓溪“河長治”的關鍵一步。 眼前的這條光伏長廊建于2016年,是當地村民傍晚乘涼散步的好去處,此外,每年還能為當地貧困戶帶去一筆不錯的收入。為了解決“三無”貧困戶的生存問題,大田縣在各鄉(鎮)成立起扶貧公司,率先在全省實施光伏產業扶貧,幫助貧困戶“借光”脫貧。在發展光伏脫貧的同時,梓溪村同步探索“光伏扶貧+河岸經濟”的發展模式,通過資源整合,以發展“河岸經濟”反哺育河,從而實現梓溪的“河長治”。如今,在梓溪的兩岸,“河岸經濟”初具規模,一面發展著特色農業,種植姑娘果、獼猴桃等時令水果,可供游人觀賞采摘;一面是200畝的水田,大部分用來種植當地的紅米,通過電商、合作社等形式,對外暢銷。“光伏扶貧+河岸經濟”,原本看似毫不搭邊的組合,不僅使百姓的生活漸漸好了起來,也使梓溪的河岸漸漸美了起來。從中心的涼亭放眼望去,梓溪碧綠的田園風光,一覽無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