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記者:吳聯參 顏全飚 通訊員:蘇晉鍛) 8月1日,由大田茶業局參與起草的《國家茶葉公園標準及評定》開始實施,規定了國家茶葉公園標準及評定的總則、基本要求、服務設施、評定、復核與處理等,適用于全國茶葉生產區或茶葉生產集中連片區申報國家茶葉公園的單位。這標志著“國家茶葉公園”建設進入規范化新時期。
大田緣何能參與起草《國家茶葉公園標準及評定》?大田縣擁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175座,氣候獨特,盛產高山好茶,有“中國高山茶之鄉”之稱,產品涉及青茶、紅茶、綠茶、白茶等高山茶品種。“大田高山茶”成為國家級農產品地理標志示范樣板,先后榮獲全國十大魅力茶鄉、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全國茶葉優勢百強縣、全國三十座最美茶園、全國綠色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縣等榮譽。
近年來,大田縣強力實施標準化戰略、加強農業標準化工作,制定并發布了省地方標準《金觀音烏龍茶綜合標準》、大田縣農業標準《大田高山美人茶標準》,讓大田茶業搶占了標準制高點,爭取了質量“話語權”。截至目前,全縣茶葉種植面積已達10萬畝,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5.1萬畝,培育了130家茶葉專業合作社和29家省市級茶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共有茶葉加工廠2650家,年產毛茶4310噸,產值7.19億元,涉茶人員6.3萬人。
如何突破茶產業結構單一、附加值不高的瓶頸?大田以“生態”和“茶文化”為關鍵詞,從休閑旅游破題,依托當地高山氣候資源,挖掘萬畝生態茶園、大仙峰省級自然保護區、大鼓山省級森林公園等生態資源,章公祖師、崇圣巖等佛教文化資源,蘇維埃政府舊址、朱德舊居等蘇區紅色文化資源,南音、高甲戲等傳統文化以及“賽豬會”等民俗文化,由單一產茶向休閑、娛樂、健身、旅游等方面發展,延長產業鏈,構建出一個業態多元的綠色致富樣板。
目前,大田茶業休閑農業觀光旅游每天接待量近2000人次,最高近萬人次,累計接待35萬人次。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大田初步實現茶業與旅游融合發展,成為有特色的生態致富樣板。
該標準的實施將有力促進茶旅一體化融合發展,促進大田茶產業更好、更快發展,也必將對大田經濟加快發展發揮積極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