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洋坑口水庫
坑口水庫鳥瞰圖
本網訊(記者:陳娟 吳聯參) 坑口村位于謝洋鄉東北部,距離縣城16公里、鄉政府15公里,共有3個自然村,106戶,483人,黨員21名,屬革命老區村、空殼村。村民主要以耕作、養殖、外出務工為主要收入來源。轄區內有坑口水庫管理處、坑口水庫一級電站、安興駕校訓練場、敬老院、象山巖茶業公司、壩水一方等企事業單位。先后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庫區移民先進集體、農業農村工作先進村。
近年來,坑口村黨支部圍繞“一強二富三美”的工作目標,緊緊抓住交通便捷、移民項目幫扶、美麗鄉村建設等有利契機,探索黨建工作服務生態發展新路子,構建以生態資源為依托、組織覆蓋為基礎、黨員干部為核心、綠色發展為目標的“生態黨建”新機制。通過黨支部引領、“能人”牽頭、企業拉動等方式,重點推行“公司(合作社)+黨支部+農戶”、“能人+黨支部+農戶”等黨組織組建模式,把黨組織建在綠色的田野上、綠色的產業鏈上,做到圍繞生態綠色發展建強組織、選育人才、服務百姓。
“綠色”產業發展 黨支部按照“五個大田”發展要求,找準站位,主動作為,緊緊抓住全域旅游和水韻謝洋的發展契機,結合自身優良生態資源和豐富“壩”、“水”文化,推動“綠色”產業發展,助力“水韻謝洋”發展。采取“公司+黨支部+農戶”模式撬動旅游產業,通過支部引領、項目扶持、企業運營、農戶參與,引進返鄉創業青年團隊成立福建省壩水一方生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對坑口村進行整體旅游開發,將閑置集體資產改造為農家樂、民宿,將農作物種植、家禽喂養等傳統農業升級為農業觀賞、農耕文化體驗項目;采取“能人+黨支部+農戶”的模式提升傳統茶葉加工,通過支部推介、技能培訓和能人帶頭,不斷提升茶品質、豐富茶產品,打造“象山巖”等一批茶品牌,使傳統茶葉制作,接二連三發展,不斷提升產業價值。
生態茶園 “金色”黨員 ( 能人 ) 示范
黨支部通過搭建黨群結對平臺,解決群眾所急、所需、所盼,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掛鉤人 + 貧困戶 + 幫扶項目”爭當“扶貧先鋒”。黨支部將全村4戶貧困戶12人與鄉、村兩級黨員干部結成一對一幫扶對子,根據貧困戶情況,實施一戶一策,開展醫療救助、產業扶持、光伏發電、雨露培訓、政策幫扶、困難救助等,目前已脫貧2戶6人,2017年擬全部脫貧。
茶企參加9.8投資貿易洽談會 “帶創黨員 + 致富能人 + 農戶”培育“致富先鋒”。村黨支部采取由一名具有帶創能力的黨員牽頭聯系一名懂技術、會管理的種養專業戶,共同聯系一名或若干名需幫帶的農戶,三者構成“黨群致富鏈”,充分發揮黨員傳、幫、帶作用培育致富先鋒。
光伏發電項目增加村財 “黨員服務站 + 設崗定責 + 群眾評議”激活“崗位先鋒”。通過支部設“崗”、兩委領“崗”、黨員“上”崗、群眾“評”崗的模式,帶領全村村民積極投身美麗鄉村、精準扶貧、旅游開發、庫區搬遷、鄉風文明等工作中,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激發黨員先鋒活力。
壩水一方休閑度假 黨建引領村財增收示范
2016年坑口村村財收入0.4萬元,為空殼村,主要依靠上級扶持,缺乏穩定的自有收入,村人均收入12053元,村民以外出務工和在家耕作為主,收入結構單一。為解決這一難題,鄉、村兩級多方調查研究,挖掘增收潛力,積極探索黨建引領村財增收、農民富裕的新路子。
幫扶慰問貧困戶 近年來,坑口村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優良的生態環境優勢及獨有的移民項目扶持優勢,以生態黨建帶動發展,通過黨支部引領、“能人”牽頭、企業拉動等方式,構建以生態資源為依托、組織覆蓋為基礎、黨員干部為核心、綠色發展為目標的富民強村新模式,帶動村財增收,貧困戶脫貧,預計2017村財收入可達15.1萬元,貧困戶可全部脫貧。
黨員群眾對坑口旅游發展規劃建言獻策
惠農政策入戶宣傳 “資產盤活 + 項目扶持”拓寬增收渠道。黨支部對集體資產進行排查梳理,尋找增收潛力,通過資產評估、考察學習、項目論證、黨員群眾評議等形式,確定將一批閑置資產通過移民后扶項目包裝升級后對外發包營運,把“閑置資產”晉升為穩健的“盈利資產”。如:將坑口舊管理房改造升級為農家樂、民宿等對外出租,租期20年,2017年村財可增收3萬元,逐年遞增,平均年村財增收8萬元,帶動就業15人(貧困戶3人),實現年人均增收1.5萬元;舊供銷社改造為店面出租,年村財年增收2萬元;把閑置土地租給縣安興駕校,年村財增收1.5萬元。
“黨支部 + 帶創能人”培育增收項目。由黨支部牽頭,搭建帶創黨員、致富能人、創業青年等交流合作平臺,聚智聚力,積極培育村財增收項目。通過“黨支部+項目資源+創業青年”、“帶創黨員+致富能人+農戶”等模式,吸引外出能人返鄉創業成立福建省壩水一方生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實施村企合作,村集體以土地、項目資金入股,取得收益,年內將實施標準泳池、木屋等項目,預計年增加村財收入6萬,帶動20人就業。
“傳統產業 + 黨群服務”打造特色產業。黨支部充分發揮服務職能,結合群眾所需、黨員所長,不斷豐富黨群服務站、黨員設崗定責的內容,在黨群、計生、民政、綜治等便民服務的基礎上推出技術培訓推介、項目介紹、宣傳推廣、活動策劃等特色服務,讓黨支部成為村財增收的加油站、產業升級的轉折點。通過“黨支部+合作社、黨支部+企業”的黨建融合模式加強“村社合作、村企合作”,讓從事傳統種植項目的農戶大膽嘗試青梅等特色項目;讓茶園管理、水田耕作、林木養護變身為觀光體驗項目;讓茶山、水田、林地成為旅游風景。“村社合作、村企合作”模式預計年村財收入3萬元,帶動群眾增收2000元。利用坑口水庫舊管理房和鄉敬老院屋頂發展光伏發電產業,可實現村財增收2.6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