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記者:鄭宗棲) 初秋,大田縣吳山鄉梓溪兩岸依舊綠意盎然,田間的紅米長勢甚好,而剛剛種過一季的姑娘果的32畝流轉土地正準備新一輪的耕種。在河濱游步道上,千米光伏景觀長廊一塊塊太陽能電池板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連成了銀色的海洋……作為全市首個集中式“光伏+扶貧”項目,這條原本雜草叢生的河濱小道,如今成了貧困農戶的“致富路”。 “按鄉、村、戶比例投資入股,這條千米光伏一共涉及到村里和鄰村的36戶貧困戶。”8月18日,梓溪村黨支部書記林芳梓介紹說。該項目總裝機容量500千瓦,總投資363萬元,年發電量可達56.4萬度以上。按收益比例,鄉財可增收35萬元,村財可增收8.6萬元,戶均增收0.75萬元。
梓溪村采取“河濱+水渠+光伏發電”發展河道經濟
村里除了利用河濱游步道、水渠、微動力污水處理系統等閑置空間安裝光伏板外,也分散利用貧困戶家的屋頂安裝光伏發電板。去年8月,國定扶貧對象蘇立滾通過扶貧貸款5萬元,在自家屋頂上安裝了6.25千瓦單晶A板光伏發電系統,年發電量8000度以上,每年可增收入7000多元。“扣去還貨款的本息,每年也有3000多元的收益。”蘇立滾滿意地說道。 這是大田縣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個縮影。今年來,該縣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三明扶貧改革試驗區建設任務,針對貧困戶特點,堅持以“繡花”功夫,在貧困戶的“房前、屋后、院內、屋頂”上做足文章,精準推進“一家四業”產業扶貧,著力讓每個貧困戶都實現安居樂業。 “安居樂業”,建好一個溫馨的“家”是前提。針對貧困戶居住條件差、單戶人口少、安置用地難等問題,該縣捆綁使用扶貧、水利、林業、交通等資金,集中建設湖美鄉岬才村、華興鄉仙峰村等安置點,采取量身定制不同戶型的方式,建設“扶貧大院”,并統一配套建設養老、衛生、文體等公共設施,實現“拎包入住”。2017年全縣700人搬遷安置任務已全面動工。
首個旅游扶貧客棧投入使用
“房前”發展勞務業。針對一些貧困戶有一定勞動能力又無法長期外出務工的情況,在裕田生態農業、三九軍大生物科技、茶天下旅游開發等龍頭企業,通過“公司+貧困戶”的形式,組建“扶貧大棚”“扶貧車間”“扶貧客棧”,引導貧困戶就近就業,實現務工不出鄉、不出村,全縣有16%貧困農戶通過“房前”勞務業增收脫貧。裕田生態農業一方面流轉貧困戶的土地,另一方面將貧困戶返聘為工人,采取投工入股、收益四六分成的形式,讓貧困戶成為“一手收租金、一手領股金”的“雙薪”農民。 “屋后”發展種養業。針對一些貧困戶缺資金、缺技術、缺銷路的問題,依托龍頭企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組建“扶貧教室”開展“雨露計劃”培訓,引導貧困戶發展原生境金線蓮、林蜂養殖、肉兔養殖、果蔬種植等特色種養業,全縣有35%貧困戶通過“屋后”種養業增收脫貧。均溪鎮萊德旺兔業公司依托大田肉兔榮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品牌,實施“玉兔”扶貧工程,通過送種兔、送技術、統一管理、統一收購、給予賒欠飼料和兔舍補助等措施,帶動貧困戶發展肉兔養殖。 “院內”發展手工業。針對一些貧困戶有一技之長因病因殘等原因無法走出家門務工的情況,引導貧困戶編制小手工藝品、來料加工、制茶等手工業。同時,引導龍頭企業組建“扶貧班組”,開展送技術、送設備、送原材料和成品包銷的模式,讓貧困戶足不出戶、在家上班,實現“增收不離家”,全縣有33%貧困戶通過“院內”手工業增收脫貧。
“屋頂”發展光伏業。針對無勞動力、無資源、無穩定收入來源的“三無”深度貧困戶,在各鄉(鎮)成立扶貧公司,率先在全省實施光伏產業扶貧,全縣完成建設規模15.3兆瓦,年可發電1716萬度、收入1685萬元,實現每個貧困戶年均增收6600元、每個貧困(空殼)村年均增收6.6萬元、每個市級貧困鄉年均增收33萬元。全縣有65%的貧困戶(其中,89%屬深度貧困人口)、84%貧困(空殼)村通過“屋頂”光伏業增收脫貧,實現“借光”脫貧,“點亮”小康。
發展河道經濟走廊,吸引游客觀光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