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際村
本網訊(記者:鄭宗棲) 一座村莊有多么美麗,或者一座村莊能留下多深的印象,是可以用腳步去丈量。西際村,似乎有些偏遠,但當我們走近她時,卻被她深深地吸引著。 “習總書記曾經到過我們村莊,他對村里的發展提出了殷切希望。”8月15日,三元區莘口鎮西際村村主任余揚炳自豪地說道。 1996年5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到西際村調研。調研時,他提出“干部要因地制宜,尋找走出既有當地特色、又符合群眾切身利益的路子,要帶領村里的群眾勤勞致富奔小康,給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希望西際村發展的步伐再快一些”。 不忘囑托,如何帶好村民們砥礪前行、脫貧致富呢?在習總書記的鼓勵下,村黨支部書記一任接著一任干,一把紅旗插到底,根據村里的實際,開發紅色旅游、開荒種果、興辦民營企業,西際村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道路。
一條紅色交通線
“聽我爺爺說過,‘樹德堂’曾經最多一次住過200多名紅軍,還有一些分散到其他的宗祠、古廟。”談起80多年前的事,67歲的余克迥如數家珍。
樹德堂
“樹德堂”又名“余氏家祠”,作為紅軍當年存放食鹽、布匹等重要物資的中轉站和轉運站,“樹德堂”也被稱為工農紅軍西際物資采購站。當年,西際村民運送中央蘇區急缺的食鹽等物資、協助紅軍追擊國民黨反動派,為中央蘇區打破國民黨封鎖圍剿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余克迥介紹紅色歷史
西際村地處偏遠,為何在特殊的歷史時期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余克迥介紹說,西際村位于閩南與閩西的中間地帶,海拔高,與外界溝通不便,當時一些偷運食鹽的小商販把這里作為過渡處,在西際村休息住宿。
余寧助客棧
1933至1935年期間,國民黨圍剿紅軍節節失利,為給中央蘇區施壓,蔣介石實施了經濟封鎖政策,壟斷了全國的食鹽,尤其在福建設立重兵把守,切斷了閩南到江西的運輸線路。 本地人余寧助和打鐵鋪主人“武斗士”等建立了革命秘密會點“余寧助客棧”。表面上看,這是供商人住宿的客棧,其實是收容被白軍追擊的紅軍戰士。 “余寧助客棧”也作為革命的秘密會點,并組建了西際村最早的黨支部,余寧助任支部書記,武斗士任副書記,秘密組織村民,傳播革命思想。在革命志士的帶動下,西際村人民冒著生命危險向中央蘇區運輸物資,進行情報傳遞、信息聯絡,開辟出一條物資運輸的紅色交通線。
紅土壤種植“幸福生活”
紅色光芒永遠閃亮,如今的西際村繼續秉承著優良的革命傳統,黨員干部帶頭,組織村民通過開荒造林種果,在脫貧致富之路上邁出了第一步。 余揚炳介紹說,改革開放前,西際村是出了名的貧困村,當時流傳著“有女不嫁西際郎”、“西際、西際,吃飯靠返銷,穿衣靠救濟”之類的順口溜,而這些也恰恰是當時西際村的真實寫照。
改革開放前,全村7000多畝山地中,荒山就占了6600畝,通向外界的只有一條泥濘小路,農民購買生產生活資料只能用肩膀扛。由于貧窮落后,全村140多戶農戶就有30多人是光棍漢,西際人曾做過多少致富夢,卻每每在失望中醒來。 1996年,在習總書記的鼓勵下,西際村全面鋪開高位嫁接技術,大大提高了特早蜜桔的產量,縮短了蜜桔的收獲時間,促進柑桔增效農民增收。村里通過開荒種果、科技興果、市場旺果,建成柑桔批發交易市場,柑桔遠銷東北、西北、閩南、東南亞市場,榮獲全國柑桔學術年會金獎。
如何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村里先后建立了紅土地、黃泥山等專業合作社,開發紅土壤種植2000多畝。穩定柑桔主導產業,完成老果園改造,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柑桔質量,果園面積擴大至4100畝,年產值將可達2000萬斤。 余揚炳說:“村民口袋鼓起來了,其他民生項目也得到了跟進,村里發動各界力量,籌資650萬元,修建三元區第一條6.5米寬的村道,進一步搞活流通,打響了西際柑桔品牌。”
紅色黨建引領致富路
不忘囑托,砥礪前行。西際村肩負著村民的期待重托,勇于擔當、奮發有為,創新黨建工作機制,努力探索西際發展新道路。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黨支部是帶領全村黨員群眾致富的戰斗堡壘、火車頭。西際村黨支部堅持支部帶動,黨員模范,群眾互動,緊隨時代發展節奏,不斷加強支部自身建設,充分發揮黨支部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 余揚炳說:“西際村是三明市遠近聞名的柑橘專業村,但是如何依托科技,推動特色產業發展,這是讓村民們走上‘致富路’的關鍵。” 村里從解決制約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實際問題入手,積極探索“支部+協會+基地”的新型產業機制,把黨組織和專業協會、柑桔基地有機地統一起來,發揮整體作用,帶動群眾共同致富。并通過引進新技術、健全產業機制等方式,調優水果品種,與三明學院對接新建占地2000平方米左右的柑桔交易市場,建設福建省優質蜜桔基地,促進村民增收致富。
紅軍泉
除了打響了西際柑桔“特色牌”外,還積極探索打好“紅色牌”。村里加大對紅軍泉、樹德堂等紅色遺址遺跡修繕力度,同時,積極收集有關珍貴歷史文物及紅軍故事,做好紅色文化旅游的編制規劃,致力打造紅色文化村。 “我們村越來越熱鬧了,許多人慕名而來參觀紅色文化,參與柑桔采摘,村民們也辦起了‘農家樂’,大家的幸福生活一天比一天更美好!”余揚炳信心滿滿地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