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記者:顏全飚) 全村484個人口,大部分土地劃入大仙峰自然保護區,林木不能砍伐,僅有300多畝山坡地可耕種,是典型的因沒有土地資源而導致貧困的村子。一些村民到附近高速公路臨時務工,幫忙管護,劈草修剪,收入甚微。如何脫貧致富?大難題擺在派駐大田縣石牌鎮拱橋村擔任第一書記省紀委干部蘇武源的桌面上。 “借光脫貧”,享受縣里政策,發展光伏扶貧產業。深山里,卻是屋頂日照時間短,終于找到了一處向陽地方,村支書蘇享武主動將此地塊無償讓出,給貧困戶建設光伏發電項目,增加農戶和村財收入。卻是體量不足,蘇武源認為還是沒有找到根本上解決脫貧致富的路子。 入秋,生態良好的拱橋村滿山秋花盛開,花香迷人。蘇武源聞到了致富的氣息,去年12月, 按照政府補一點、村里籌一點、干部扶一點的“三個一點”模式,資助貧困戶1500元買蜜蜂飼養。每個貧困戶飼養5箱,一季冬蜜,喜獲豐收,每箱蜂產蜜30斤,預計戶均年增收8000元。山里花的品種繁多,百花蜜,品質好,花工少,投資也不大。大家紛紛學樣,今年,發展到了200多箱?!盀楸3至己蒙鷳B,我們必須控制發展規模,形成養蜂合作社,確保蜂蜜價格穩定。”蘇武源說。
拱橋村蜂箱養殖 如何化劣勢為優勢?立足本地資源,發展特色產業,讓外流的勞動力回鄉創業。拱橋村嘗試培育林下經濟產業,種植中藥材、飼養特種家禽等。 海拔600多米,20分鐘車程到城里,石牌鎮下洋村風景宜人,仿若世外桃源。下洋村村民魏起榮4年前種下的果樹,成就了一個爛漫的花果園,踩上了全域旅游時代到來的節奏,今年來,吸引游客2萬多人。借勢人氣福利,魏起榮成立了大坵田生態農場,面積達300多畝,通過土地流轉、家禽寄養、農場務工、農副產品包銷等復式脫貧方式,幫助7戶貧困戶增加收入,逐步脫貧。
大坵田生態農場
大坵田生態農場荷葉田田 大坵田生態農場辦起了農家樂,采用有機種植多種多樣的水果、野菜、香菇,飼養農家太監雞、番鴨、鵝等家禽,通過電商渠道,將生態有機食品銷售廈門、泉州、福州等地。在大坵田生態農場帶動下,下洋村多個家庭發展種養業,搭上農場的“順風車”,增收致富。
大坵田生態農場農家樂
大坵田生態農場養殖基地
大坵田生態農場奇珍異果 龍坑村少有平坦地塊,村民收入主要是外出務工和山上板栗收入。近年來,由于板栗樹日趨老化,收入越來越低。如何突破“瓶頸”,改變生產方式,拓寬增收道渠?去年,村里引進農芙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投資300萬元,將村里150畝閑置的荒山流轉給公司種芙蓉李,果樹下套種生姜,公司還規劃建設休閑木屋、瞭望亭、觀景臺、登山道、景觀路等設施,形成接待能力,供游客采摘、觀光、休閑、餐飲等。公司在芙蓉李種植基地內,劃出4畝的面積,免費供4戶貧困戶林下套種生姜。在公司帶動下,村里還將剩余的150畝荒山全部流轉,鼓勵帶動其他村民種植。
龍坑村芙蓉李基地套種生姜 蓋山村地處斜坡,土地貧瘠,鄉里引導村民、貧困戶與大田縣山瓜瓜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推廣種植火參果近20畝,企業提供種苗和技術服務,按協議價統一回購。滿山瓜果飄香,果農們喜上眉梢,每畝純收入近萬元。
蓋山村火參果迎來成熟季節
蓋山村火參果種植基地 “靠山吃山,因地制宜,挖掘獨特資源,培育不同經濟增長點,讓改革的步伐加快,真正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笔奇傸h委書記范成火介紹。該鎮建檔立卡精準扶貧戶170戶531人,2016年以來,完成81戶268人脫貧。鎮里理清扶貧思路,精確配置扶貧資源,實行規模養殖、土地流轉、特色農業、合作社帶動、易地搬遷、政策兜底保增收,探索光伏發電、林下養蜂、農場幫扶、轉移就業、能人幫帶、培訓扶智促增收;提升精準扶貧實效,鞏固精準脫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