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市領導蒞臨中心指導工作 本網訊(記者:吳聯參) 近年來,大田縣 就業和社會保障綜合服務中心以爭創文明機關為抓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創新工作舉措,提升服務效能,文明創建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該中心先后獲得三明市2012-2014年度創建文明行業工作先進單位、福建省2015-2017年度文明行業創建競賽活動示范點,2016年被人社部授予“全國優質服務窗口”。
2016年9月1日三明市信息中心調研 強化“硬件”建設,打造和諧服務環境 寬敞明亮的大廳,標準整潔的柜臺,熱情周到的服務……7月20日,當記者走進大田縣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耳目一新的感覺油然而生。 “過去,我們的辦公場所不過幾個小房間,分散在不同的地方。來辦事的群眾多,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只能到門外等著。2014年,縣里按照“城市服務綜合體”思路,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優化軟環境建設,把縣城重要的地塊讓出來,建成方便百姓辦事的行政服務大廈,就是為了給群眾提供更好的服務。”縣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主任高中茂告訴記者。
中心咨詢臺 良好的服務環境是創建優質服務窗口的物質基礎。為解決場地限制,群眾辦事“兩頭受理”“兩頭跑”等現象,大田縣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將原人社局來分散在不同地方的就業中心、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民政局的臨時困難救助和醫療救助、總工會的職工醫療互助、紅十字會的救助、殘聯的殘疾人保障等分屬不同單位的社會保障職能整合在一起,向群眾提供“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力爭把社保服務大廳打造成更加人性化、功能化和科技含量高的服務場所,真正為企業和群眾提供優質服務環境。目前,共有80余名工作人員進駐辦公。 為方便群眾辦事,該中心還重新劃分了服務大廳的格局,將大廳劃分為引導區、工作區、受理區、等候區四個功能模塊,同時對各科室辦公區域進行調整,并且及時添置和更新查詢終端設備,使其與窗口柜臺查詢,電話查詢實現功能互補,較好地解決了個人信息查詢難問題,從而高群眾的辦事效率。為使服務環境井然有序,該中心還優化了電子排隊顯示系統。新上線使用的新型智能排隊叫號顯示系統將窗口連體顯示屏、呼叫取號機和LED液晶電視連成一體,有效緩解辦事窗口繁忙擁擠現象。
絡繹不絕的辦事群眾 用心用情,增強百姓獲得感 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工作,涉及到民生的方方面面。就業、培訓、社?!恳豁椂缄P系到千家萬戶。而其中絕大部分業務,都在各個服務窗口經辦??梢哉f,小小的服務窗口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要真正讓群眾滿意,除了硬件基礎的建設外,用心服務顯得更加重要。 為了打造一支思想新、業務精的人社隊伍。該中心強化政策業務培訓,提高工作人員業務技能;開展文明禮儀培訓,規范行為禮儀,提高工作人員服務水平;狠抓優質服務和辦事效率,提升社會保障服務窗口品牌。同時,以群眾的滿意度為考核重點,實行末位警告、淘汰制,考核結果與年底績效獎金掛鉤,營造一種能上能下、獎懲分明的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最大限度地保護和調動服務中心工作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切實提升服務中心管理水平。
中心標準化建設 鄭雷鳴是大田縣社保中心的一名窗口工作人員,主要負責工傷保險待遇審核工作。“廖先生患矽肺病三期,一家唯一的勞動力倒下,幸好有工傷保險,讓其每個月都可以領取傷殘津貼”,為了讓廖先生一家能盡快拿到傷殘津貼,鄭雷鳴同志每次需要待遇資格認證時,都第一時間打電話通知對方,告知其需要提供的材料。去年,服務中心辦件量高達0.93萬件?!疤炝俊鞭k件和高度滿意率的背后,正是服務中心全體窗口工作人員堅持不懈努力的結果。 創新服務驅動,真情為民。該中心依托就業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平臺,對轄區內每一位就業困難人員情況進行上門摸底,并且深入企業、基層收集一批適合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的崗位信息,舉辦專場招聘會,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能培訓,為就業困難群體提供就業直通車,搭建就業平臺,做到“幫扶到人、崗位到手、政策到位、服務到家”。同時,通過印發傳單、小冊子、海報、板報和利用電視、網絡等媒體進行廣泛的法律宣傳,并發揮鄉鎮政府和行業主管的調解機制,幫扶勞動維權困難人員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該中心還與掛鉤村的20戶貧困戶結成幫扶濟困對子,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傳遞黨組織的關懷、溫暖。
中心工作人員 全方位服務,構建優質平臺 陳女士在外地上班,為了辦醫保轉移手續,周五特地請假,由于車晚點沒及時趕回大田,原以為周一還要請假,沒想到周末也可以辦理,而且一個小時不到就完成了,她激動地說:大田真是越來越好了,太方便我們這些在外地的上班族了。 該中心弘揚“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精神,要求一些重點服務部門,比如民政、人社等窗口單位實行“周末無休日”制,在預約服務、延時服務、上門服務、全程代辦服務的基礎上,便民服務事項推行周末無休、項目審批服務事項推行周末預約無休的辦事服務機制。
禮儀技能競賽 大田縣是典型的山區縣,雖然實現縣鄉通水泥路,一些偏遠鄉鎮道路曲折,有的進城需要2個多小時。為解決此問題,縣里加大財政投入,建設了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實現縣、鄉(鎮)便民服務中心網絡無縫對接,按照“能放則放、能接要接”的原則,科學合理設置辦事窗口、選配工作人員、建立值班制度,確保窗口有人辦事、能辦事、辦成事。 “以前每年的年初都生存認證都要本人到派出所蓋章再郵寄到社保部門,現在好了,手機APP就可以,太方便了?!蓖诵萋毠む嵪壬d奮地說。 為了讓老百姓“少跑腿”,服務中心變“被動接待”為“主動出擊”,養老保險待遇資格認證工作,全面啟用人臉識別認證系統,26臺多功能自助一體機已進入各鄉鎮及社區投入使用,退休人員可在就近鄉鎮、社區通過自助一體機登錄三明民生平臺,或通過手機APP、電腦登錄三明民生平臺,“足不出戶”就可通過人臉識別完成資格認證,有效地滿足了老百姓的需求。
中心獲人社部201-2016年度優質服務窗口 小窗口,大服務。服務中心踐行“一次不用跑”“最多跑一次”服務理念,將審批權限全部下放至縣就業和社會保障綜合服務中心的各經辦窗口,按照“一窗受理,集成服務”的要求,將傳統的“擺攤式設窗辦理”的經辦模式改革為“綜合單一窗口受理”經辦模式,實行“統一受理、內部流轉”的經辦服務新模式。公開服務事項、工作流程、辦結時限、服務標準,實現了服務窗口的優化整合。中心是利用“互聯網+”,推進人社信息的共享和整合,打通信息孤島,讓數據“多跑路”,換取群眾“少跑腿”,并把服務向鄉鎮保障所聯網延伸,實現縣鄉兩級信息系統同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