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記者:林起煌 通訊員:柯興攀) 7月21日-26日,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員張明慧帶領暑期調研組福建支隊,在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倪剛陪同下,到大田調研河長制工作。
清華農研院是根據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關于“建設一批具有專業優勢的思想庫”的精神,所成立的智庫型研究院,是清華大學校級學術科研機構,掛靠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致力于培養和服務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開展中國“三農”問題的高水平研究。這支調研支隊是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在全國百所高校的500多名報名調研的學生中挑選出來、并考慮專業、年級搭配而組成的,一共13人,來自10所高校,7個專業。6天時間里,調研組走訪了桃源鎮的四個村和華興、屏山、吳山、均溪的各一個村,一共5個鄉鎮8個村,進行5次鄉鎮座談,168份村級和農戶問卷。調研支隊還就大田河長制推行的社會經濟和環境背景、河長制工作目標的分解、實施方案的制定、部門和層級間的協同合作、壓實責任和督查的要點、及河長的考核方式等方面與大田相關部門進行了座談調研。
2009年,大田縣在全省率先實行河長制,緊緊抓住“人”這個根本,嘗試著從制度和機制層面進行創新,走出一條山區礦產資源大縣治水之路。黨的十八大以后,大田縣主動融入福建省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建立“一圖一表一策一監督一考評”工作機制,在全縣168條干支流實行巡河、曬河、治河、護河“四位一體”治理全覆蓋。創新“易信曬河”和“綜合執法”, 解決“污染源頭發現難”和“違法行為查處難”問題,創新探索組建河長“指揮中心”,解決“責任單位協調難”問題,將水環境監管責任向全縣339名河長、266名村級環境監管員傳導壓實,做到系統管河全覆蓋,實現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境內均溪河、文江河兩條主要河流水質達標率均為100%。
經過9年探索,大田縣形成了一系列治河護河的良方妙策,河長制工作經驗在中央深改組第28次會議上得到肯定。2015年,“易信曬河”經驗被評為全國基層治水十大經驗之一。2016年,生態綜合執法這一獨特做法,榮獲第四屆中國法治政府獎提名獎。
張明慧在調研結束時表示,大田提出了“污在河里、源在岸上、根子在人”的思路,整合部門、編制、人員和經費,整合規劃,建立機構和機制,來發現問題、整改問題、來監督執法,做得很實在,很有可操作性,很有可借鑒性。這次調研成果豐碩,她和調研支隊很好地學習了大田河長制的做法和經驗,大田縣通過成立河長制工作委員會,設立河長辦,成立“生態綜合執法局”,集中水利、環保、國土、安監、農業、林業等部門的行政執處罰權,實現實時管河、依法治河、智能護河全覆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調研組將從不同的專業視角和學術角度對大田的治水經驗進行進一步總結探索,形成專題調研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