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迂山回水到瓊崖,煙霧重重繞佛臺。舉酒杯如新月滿,開窗山似故人來。浮云掩日霞橫射,遠水離巖湍急催。此地清幽塵濁少,從容閑話煮春醅。”寫這詩的人叫蔡公時,是江西人,民國版的《大田縣志·留寓傳》寫到:“民國庚申年,勾當公事來田,至赤巖題詩壁間,字極瀟灑。” 不僅如此,蔡公時“又春日,偕朱公晴波再游此,蒙和句有感”,于是詩興大發,接著寫下了“文公名句感相酬,尚有風云淡未收。好友無嫌三益少,名山不厭百回游。天留巖石供題壁,地轉均溪作急流。酒醉三杯觀筆硯,紅霞白日兩悠悠”。 被李烈鈞等名流后來贊為“外交史上第一人”和“民國以來第一位抗日烈士”的“濟南慘案”英烈蔡公時,于1920年春留駐閩中大田數月。他見城外均溪河畔的赤巖寺風光秀麗,就常流連其間,題作無數,如在寺內正殿北墻上,題寫了“巖下樓臺山外山,誰云此地是人間。華城畫角催征馬,偷得勞人半日閑”;表志詩七絕“書劍披離酒半酣,幾回歌笑在春三。未除國蠹生方愧,拼得民權死亦甘”;在門樓題聯句“赤松引禪意,巖影空人心”,首冠“赤巖”二字,署名“蔡公時書”。 蔡公時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過辛亥革命,也參加了討袁護法運動。1928年,他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戰地政務委員兼外交處主任隨軍北伐,軍隊進入山東途經濟南,日本方面怕中國統一后不能任其肆意侵略,所以竭力阻撓,借口革命軍騷擾城內的日本僑民,出動軍隊蓄意屠殺中國軍民6000余人。5月3日,蔡公時奉命以國民政府外交部山東交涉員的身份,與日方交涉,日寇竟割去他的鼻子、削去耳朵、挖掉眼珠,并殘忍殺害,署員17人也被虐殺,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濟南慘案”。 蔡公時為國捐軀后,寓居地大田的民眾,自發捐錢出力,在赤巖寺的右前方建“蔡公亭”,用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志士。 1939年9月20日上午,內遷大田的集美聯校文廟校址,被日寇飛機轟炸,蔡公時的英雄事跡遂成了師生抗日救亡宣傳的重要素材。大家到赤巖寺瞻仰他的墨跡,拓片留念,還作為義賣品開展抗戰義賣。 從留下的詩作可知,蔡公時因公務到縣,至赤巖寺游覽賦詩并撰聯,時間在春季。在之前的1918年5月,粵軍孫本戎、傅漢溪聯絡各縣民軍,進攻大田縣城,駐防北軍連長高興沛、知事劉其忠率軍警抵御,一日敗退,大田遂為南軍占領。迨民國九年(1920年)冬,閩粵講和,粵軍回粵,大田仍歸省軍管轄。這樣算來,蔡公時留住在大田的時間不短,到了年末才離開。他曾在1917年起,任廣州護法軍政府大元帥府參議,來大田可能與閩粵的這段軍務有關。 蔡公時作為軍人,卻文武雙全,他的詩作讀來常讓人蕩氣回腸。在謁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時,其寫下七律“英雄血和杜鵑開”“不抱丹心莫錯來”“功名都在死中求”等句,忠義之氣溢于言表。 在大田縣城,蔡公時還在臨時寓居的館舍留下題作:“滿院梧桐雜素蒿,客居聊可息塵勞。市無書籍知民樸,座有風云覺地高。幾盞山茶消悶渴,半窗明月寫離騷。孤城蔽嶺音郵斷,淪落天涯一鴻毛。”詩人的情愫、山城舊日的景況、大田盛行的茶飲,全都躍然詩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