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 (記者:吳聯參)“吳山各項脫貧任務都走在前頭,‘造福工程’動工率百分百,‘光伏扶貧項目’安裝容量1158.2千瓦,并網容量663.2千瓦……。”6月21日,大田縣農業局長鄭成鑫在“扶貧攻堅團”微信群曬出脫貧攻堅進度表,并給了吳山一個大大的贊。 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該縣吳山鄉黨委、政府采取“精準排查、精準挑選、精準施策”的工作思路,摸清“家底子”、找準“窮根子”、開好“藥方子”,全面推進精準扶貧工作。 摸清“家底子”,扎實扶貧基礎。該鄉共有9個行政村,31個自然村,通過組織召開黨員大會、群眾大會、口頭講解、宣傳欄張貼通知、入戶調查等多種形式,深入宣傳講解精準扶貧標準,開展全面摸排、調查真實、合理定性、全程公開調查摸底工作,通過白天走訪登記,晚上加班分類統計的方法,完成了100戶313人(其中國標80戶244人,省標20戶29人)的建檔立卡工作,做到“一戶一檔”、“一村一柜”,并對貧困戶住房、個人現狀等外業資料以圖片形式進行收集歸檔。同時,成立了吳山鄉扶貧開發有限公司,摸清貧困村、貧困戶、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在扶貧方面的貸款意向,提供小額貸款擔保,提升精準扶貧質量,讓貧困人口接受良好教育、貧困群眾早日脫貧致富。 找準“窮根子”,扶真貧。該鄉在微信公眾號“靈秀吳山”上開通“扶貧在線”欄目,搭建“互聯網+脫貧攻堅”平臺,以文字、圖片等形式發布扶貧應知應會、工作動態、工作成效等信息,嚴把貧困戶審核關口,以“真貧真窮”為標準,以“隨時登記隨時公示”為手段,以“群眾公認無異議”為檢驗尺子,做到總量控制、精準識別、公開公正,最終確定最需要幫扶的困難貧困戶,真正做到扶真貧。該鄉還結合縣“千名干部結窮親”活動,對接縣人大、茶業局、旅游局、中國銀行和人壽保險等縣直機關駐吳山工作隊,完成縣、鄉、村“三級掛包”,按照處級、科級、一般干部各掛包幫扶3、2、1戶,針對全鄉100戶精準扶貧戶建立“一對一”、“多對一”扶貧到戶工作機制,落實幫扶責任人。 扶貧要先扶志。該鄉根據扶貧對象、扶貧階段、扶貧任務的新變化,創新扶貧方式。實施“扶志工程”,通過鄉村干部入戶談心、交心、授業,讓存在“等靠要”思想的貧困人員精神“脫貧”,努力依靠自身力量實現勤勞致富,推動扶貧開發由“輸血式”“粗放式”向“造血式”“精準式”轉變。 開好“藥方子”,真扶貧。該鄉依托高山優勢,利用本地豐富的生態資源,大力發展貧困村特色產業發展。鼓勵貧困戶依法采取轉包、租賃、互換、轉讓及入股等土地流轉方式,積極參與蘆柑、辣木、紅米、油茶等特色農產品示范基地發展,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并通過“基地(企業)+合作社+貧困戶(農戶)”的模式,促產品流通,實現增收,其中梓溪村利用自身土地優勢,積極發展綠色蔬菜種植,該村生產的紅米遠近聞名,十分暢銷。積極發揮轄區茶業發展大戶、合作社、企業等幫帶作用,分類引導各位貧困戶,選擇參與茶葉的生產、加工、銷售環節或到茶廠務工,實現貧困戶增收脫貧。依托“吳山高山茶雙創基地”優勢,大力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發揮茶城、茶業一條街的展示功能,打造以和洋、陽春、梓溪、科山、茶城等茶葉加工區為主的農村電商基地,積極引導貧困戶中文化水平較高的子女參與農村電商發展,實現增收脫貧。率先在梓溪村打造全市光伏扶貧示范點,利用梓溪村的河濱游步道、水渠、微動力污水處理系統、舊小學屋頂、貧困戶屋頂等閑置空間安裝354千瓦的光伏板,年可促進鄉財增收22萬元、村財增收6.6萬元、戶均增收0.69萬元。打造扶貧工程“一村一品”,制定了以張坑村古村落民宿游、錦山村特色農業種植、科山村觀光茶園、程堂村企業帶動、吳山村電子商務、和洋村茶葉加工銷售、陽春村章公文化旅游、東埔村特色養殖和梓溪村光伏發電的“一村一品”脫貧發展戰略并快速有序推進,形成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亮點,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