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記者:鄭宗棲) 6月的巖城大田爛漫而活力,公共環境整潔,交通秩序良好,大街小巷綠樹紅花,市民舉止彰顯公德文明,處處歡聲笑語……幸福文明之花開遍了山城的各個角落,勾勒出一座“幸福之城”“綠色之城”的最美畫卷。
創建生態文明 共享綠色福利
“讓我們居住的城市美起來,靚起來,這是我們創建文明城市的目的所在。”大田縣委文明辦主任蔣先切說:“在創建過程中,大田始終與生態文明共伴同行,這個過程是一場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也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大生態文明’的提升過程。” 創建文明城市是對城市整體實力、內在魅力和發展活力的科學評價,是反映一座城市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全能指標”,是含金量最高的一張名片。對于山區縣來說,創建省級文明縣城更被賦予深刻內涵——不僅將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現實所需,更是打造縣域生態文明的戰略選擇。
河暢、水青、岸綠、景美 陳廣程拍 攝
6月的大田均溪河,使人沉醉。一段約2130米的休閑木棧道跨在北岸,在沿岸鮮花、河水的映襯下,蜿蜒的木棧道婉如浮在水面上的玉帶,滿目皆綠,滿目皆景,與城市樓宇遙相呼應,構成了一幅頗具詩意的畫卷。 2009年,大田縣在全省率先實行河長制,緊緊抓住“人”這個根本,以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的勇氣,嘗試著從制度和機制層面進行創新,走出一條山區礦產資源大縣治水之路。該縣通過成立河長制工作委員會,成立“生態綜合執法局”,實現實時管河、依法治河、智能護河全覆蓋。 呵護母親河,重在全民護河。大田共有168條干支流,配有168名河長,并組建“一河三長”隊伍,由河段長、督查長、民間河長共同管護一個河段,三管齊下、互動補位,實施全社會共同參與治理,由“政府治水”向“全民治水”推進。 實施“河長制”要形成長效機制。該縣樹立“大生態”理念,堅持“污在水中,源在岸上,根子在人”的治河方略,全面推進將礦山打造成工業園、物流園、公園、田園、家園的“五園”礦山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深入實施“全民造林綠化、共建美麗大田”三年行動,對流域兩岸、公路兩側一重山及生態脆弱區實行三年禁伐。今年來,新增造林綠化面積1.9萬畝,森林覆蓋率提升至70.1﹪,被授予“省級生態縣”稱號。 弛而不息,久久為功。河長制的推行,使大田境內河流華麗轉身,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目標,不斷釋放的生態紅利,使百姓享受綜合治水得到的成果,并為之點贊。
城市綠道風景線 蘇晉鍛 攝
家住富山新村的56歲范承海說:“每天清晨,我都到河邊木棧道或綠道,呼吸新鮮空氣做運動,感覺生活在這個‘綠色之城’特別幸福!”
播撒文明種子 辦事便利快捷
市民是城市的主體,也是文明城市傳播者和受益者。如何彰顯出文明的符號?這應更多體現在市民的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儀表美上。 在創建活動中,該縣把各項創建目標責任分解到部門單位,充分調動了全縣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性和創造性,主動投身到創建活動中。同時,也得到了廣大干部群眾發自內心的支持和參與,成為全縣創建工作的原動力和生命力。 每年的寒暑假,大田一中的學生們都要領一頂特殊的寒暑作業——開展 “帶法回家”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們成立各個“帶法回家”實踐小組,活躍于大田縣各鄉鎮、山村、社區、街道、工廠、礦山等各個角落,開展普法宣傳。學校還根據鄉鎮不同特點,加強了與當地政府、司法等部門的聯系,并選派了教師指導各個小組活動的開展,確保每個學生都能保質保量完成這份特殊的假期作業。
“帶法回家”活動 鄭宗棲 攝
學生“帶法回家”把法律知識傳播到其所在家庭及區域,下活了全縣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一盤棋”,同時也提高了廣大干部群眾的法律意識,提升廣大干部群眾的文明素質。 縣里還將文明創建活動與“兩學一做”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相結合,通過學習培訓、“四風”轉變,廣大干部群眾的整體素質明顯提升,窗口行業的服務意識明顯增強、服務態度明顯轉變,服務效率明顯提高。 6月4日,大田縣行政服務大廳讓人倍感溫馨,現場緊張忙碌而又井然有序。市民陳曉紅到工商局窗口辦理個體戶相關手續,來了一會兒,手續就辦完了,這讓她感覺到真正的方便與快捷。 熱情善為,助力發展。大田縣行政服務中心一些重點服務部門,比如民政、國土、房管所、交通、林業、人社、投資項目統一受理窗口等單位,在預約服務、延時服務、上門服務、全程代辦服務的基礎上,便民服務事項推行周末無休、項目審批服務事項推行周末預約無休的辦事服務機制。 行政服務中心主任郭秀完介紹,服務中心還充分應用信息化手段,開通門戶網站和移動手機APP一指通,推進審批事項網上報件,倡導24小時不下線,365天無休日的服務理念,將中心打造成為24小時不間斷服務的“政務超市”。 陳曉紅感嘆道:“以前如果要辦理這些手續,最少都需要一天到兩天的時間,而現在不到一個小時就辦成了,因為‘文明’讓時間縮短,效率變快!”
志愿服務活動 彰顯文明風采
6月1日,大田縣地稅局組織學雷鋒志愿者,走進縣特殊教育學校開展“關愛天使,情暖特校”活動,向該校捐贈2萬元用于購買律動操服、演出服、音樂器材、文具等物品,為孩子們的“六一”兒童節獻上了一份真情祝福。 早在三年前,該局與縣里兩家特殊教育機構簽訂了長期幫扶協議,每年合計提供不少于3萬元資助,并定期上門開展獻愛心、送溫暖活動。除此之外,該局還開展了扶貧助困、駐村蹲點、愛心捐贈、文明勸導、交通督導、“雙擁”等各類公益活動,每年支出幫扶資金12萬余元,多次被縣政府授予“愛心助殘單位”。 這是大田縣各行政事業單位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的一個縮影。蔣先切介紹說,在大田,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形成了一個常態化的長效機制,避免了出現活動開展的強制性、功利化、形式化等現象,而成為了一種自覺的行為。
爭當“河小二” 護衛母親河志愿活動 鄭宗棲 攝
縣里通過機制化的工作設計,建立完善了志愿者招募、注冊、培訓、服務等工作,組建志愿服務數據庫,截止目前城區注冊志愿者達3萬余人,占建成區常住人口的22%。縣城8個社區全部建立志愿服務工作站,成立各級各類學雷鋒志愿服務隊60多個。 同時,縣里還積極推進共產黨員志愿服務活動,深化黨員“一員多崗”、“一崗雙責”制度、“掛徽章”、“亮身份、展風采”等黨員志愿服務活動,教育引導黨員時時銘記黨員身份、處處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從而,搭建起了大田特色志愿服務平臺,使志愿服務活動生動活潑、持續健康發展。 在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中,該縣結合幫扶對象特點,突出服務“量身定制”。比如,針對“空巢老人”現象,采取“一助一”、“多助一”的幫扶模式,通過定期與幫扶對象聊天談心、上門幫做家務等方式,及時了解老人的生活情況和健康狀況,在生活、情感上為老人們送去溫暖。
河與棧道深情相伴 陳廣程 攝
家住城東社區的退休干部陳志明說:“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大田的變化,這些一點一滴的變化,無不彰顯出文明創建帶來的福音。” 顯然,在創建文明縣城的進程中,大田留下了一個個蝶變的華麗瞬間,在建設科技、綠色、快樂、活力、和諧“五個大田”的征途中,腳步更為堅定從容,更使這痤山城的魅力指數、幸福指數得以不斷提升。(鄭宗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