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近日,福建省開展首屆“最美教師”尋訪活動,經(jīng)自下而上、逐級推薦,大田縣均溪中心小學郭顯誨老師為三明市推薦人選,現(xiàn)進入投票階段。請各校精心組織,動員廣大師生積極參與,踴躍為我縣“最美教師”推薦人選郭顯誨老師投票,并以此為契機,組織廣大教師學習典型、崇尚模范、爭當先進。

一、投票時間
5月24日12∶00至6月2日12∶00
二、投票方式
進入微信公眾號“
福建教育微言
”“
福建教育電視臺
”,點擊菜單“
投票
”進入“
福建首屆最美教師尋訪活動
”投票頁面,選擇喜愛的教師點擊投票。
三、投票規(guī)則
1.每人每天可以投票1次。
2.1次最多投票10人。

郭顯誨:點亮留守兒童的“心燈”
他從大山走出來,通過讀書改變?nèi)松拿\。他深知留守兒童學習上的艱辛和心靈間的孤寂,因愛生情,他以“母親”般的細膩,呵護著這群孩子,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但細微之處彰顯著為人師者的情懷,并一直為之堅守,大家都稱他為“男媽媽”。
他叫郭顯誨,大田縣均溪中心小學總務處主任,獲評2015年度三明市基層“最美教師”,2011年12月入選“中國好人榜”敬業(yè)奉獻好人。
放飛“童心夢”
“周茗茗,祝你生日快樂——”六年級學生周茗茗走進學校餐廳的那一刻,被振聾發(fā)聵的祝福聲震撼了,頓時眼眶濕潤,一把投到郭顯誨的懷里,“嗚嗚”而泣。
3月16日,是周茗茗的生日,但似乎沒有人記得這一天是她的生日。父母離異,父親長期在外打工,周茗茗上學期間寄宿在學校,周末回伯父家。學習基礎差,個頭也不高,她總覺得在老師和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一度厭學,甚至想過輟學。
“這類學生,在我們這城郊學校還有一些,關(guān)愛他們,就是要讓他們時刻感覺到一直生活在愛的懷抱中。”在郭顯誨的辦公桌上,放著一摞摞“留守兒童”成長檔案,記錄著孩子們的基本情況和成長足跡。
周茗茗的生日,郭顯誨一直記在心間。為了讓周茗茗過一次“隆重”的生日,郭顯誨謀劃了許久。提前訂購了生日蛋糕,并了解周茗茗的喜好為她買了生日禮物——芭比娃娃……郭顯誨邀請了其他寄宿生先去食堂餐廳等候,然后再叫同學把周茗茗請到餐廳來。
這份突如其來的驚喜,讓周茗茗熱淚盈眶。但她也夢想著,此時此刻,如果母親可以出現(xiàn)在身邊那該多好啊。郭顯誨變戲法式的,用微信視頻連接上了周茗茗的母親。視頻中日思夜想的母親,和現(xiàn)場的老師、同學一起為她唱響歡樂的生日歌。
“這個生日,我永遠不會忘記,我也永遠不會忘記郭老師對我的愛。”這是周茗茗在日記本中寫下的一句話。
這份愛甚至有了延續(xù),老師和同學們也紛紛伸出了援助之手。周茗茗漸漸融入集體,增強了學習的信心,通過補缺補漏,成績穩(wěn)步向前,從原先的不及格進入班級排名前十五位,還踴躍參加校園歌手賽、繪畫比賽等文體活動,屢屢獲獎。

編織“護心網(wǎng)”
郭顯誨是學校的“大管家”,事無巨細,白天忙著教育教學的事,下課后就忙著寄宿生的事。當年,學校創(chuàng)辦寄宿制學校,他根據(jù)衛(wèi)生防疫等有關(guān)工作要求,綜合各地寄宿制學校的辦學經(jīng)驗,周密制定了食堂和宿舍建設方案。工程施工時正值暑假,郭顯誨放棄了休假時間,全天蹲守在學校,嚴格監(jiān)督各個施工環(huán)節(jié)。大到總體設計方案,小到鍋碗瓢盆選購,他都一一把關(guān)。
如何讓學生吃得好吃得香,郭顯誨煞費苦心。結(jié)合時令變化,郭顯誨精心采購新鮮肉菜,和食堂工作人員一起想方設法,變著花樣安排留守兒童一日三餐的菜譜,為學生用心烹制“營養(yǎng)餐”。通過開展“食堂用餐問卷調(diào)查”、評選“我最喜歡吃的菜”等活動,征詢學生飲食喜好,保證食堂餐飲質(zhì)量,做到既不加重家長的經(jīng)濟負擔,又全面考慮學生的營養(yǎng)均衡。
留守兒童由于遠離父母,容易引發(fā)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郭顯誨說:“為家長做好后方服務,不能只管住孩子的吃住,更要走進孩子們的心,讓他們有安全感。”
溫子鴻,六年級學生,出生于單親家庭,長期跟爺爺奶奶生活。因為處于青春發(fā)育期,也因為父母不在身邊,溫子鴻越發(fā)的叛逆,不愿意事事處處受到大人的約束,甚至經(jīng)常性地鬧出一點“小狀態(tài)”,比如破壞公物、與人打架。
“‘叛逆’并不可怕,這是成長的標志,也是一個教育的契機。”郭顯誨主動走近溫子鴻,找話題與他聊天,肯定他的優(yōu)點,贏得他的信任,抓住逆反的“癥結(jié)”所在,在“疙瘩”處設法使招。慢慢的,溫子鴻發(fā)生了變化,后來還成了老師們的小幫手。
郭顯誨通過微信,將溫子鴻幫小同學打飯、做衛(wèi)生的照片發(fā)給他的母親。他母親又將圖片曬到了朋友圈,并寫道:這一切,都來自于愛,因為郭老師,所以才變得美好……
搭建“愛心橋”
留守兒童最大的問題是隔代教育,家長長期在外打工,孩子們一年半載才能見上父母一面,缺乏親情的守護。
怎么辦?一方面是父母為了生計奔波,而另一方面是留守兒童愛的缺失。“田地誤了,只誤一季;孩子誤了,卻誤一生。”郭顯誨說,“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作為老師,就要主動擔當起留守兒童的管教職責。”
在郭顯誨提議下,學校創(chuàng)建了“溫馨家園”,實行“一幫一”互助制度,讓教師和留守兒童形成結(jié)對幫扶對象,在學習和生活上給予幫助。而情感和心理上的疏導,更多落在郭顯誨身上。
“我在情緒最低落的時候,郭老師總會出現(xiàn)在我身邊,他像父母一樣愛著我們。”學生嚴小英這樣說道。
父母長年在外打工,因想家、想父母,曾經(jīng)讓嚴小英郁郁寡歡,喜歡獨處,不善于與人交流,甚至夜里躲在被窩里哭泣。
郭顯誨得知后,經(jīng)常找她談心,鼓勵她與其他同學多交朋友,多參加學校舉辦的活動;多次慷慨解囊,給她買學習生活用品,感受愛的溫暖;用電腦或手機微信視頻連線其父母,沖淡她對父母的思念之情。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幫扶和自身的努力,嚴小英不僅變得開朗起來,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打開郭顯誨記錄的“留守兒童”成長檔案,會發(fā)現(xiàn)郭顯誨對留守兒童的管理因人施策,或家訪談心或小組幫扶或親子互動,一生一檔案,一周一記錄,從中摸索出一套幫扶農(nóng)村留守兒童的好經(jīng)驗、好辦法。
學校校長徐明煦評價說:“郭顯誨為什么最‘美’?美在他用心、盡心!”是的,郭顯誨用真誠與耐心,在孩子和家長之間架起了一道愛心的橋梁,讓孩子們在與父母別離的時光里依然沐浴著燦爛的陽光。(文中留守兒童的姓名皆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