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因礦產資源過度開采,導致水土流失嚴重、用地指標吃緊。綠色發展空間哪里來?“閩中寶庫”大田的做法是:復墾礦區,修復生態,綜合治理,廢礦上種玉米、植苗木、建公園……在謀劃發展的大道上,大田縣秉承“功成不必在我”的持續發展理念,既要留下政績,更要抓好生態文明建設,留下寶貴的生態資源。 大田地處閩江、九龍江、晉江等三江源頭,保護性開發是一門大學問。廢礦如何變回寶地?近年來,大田縣提出:再造秀美山川,絕不要帶污的GDP。廢礦上種玉米、植苗木、建公園,森林覆蓋率大幅提高;開展礦業綜合利用,礦產采選業稅收占財政收入比重逐年下降。 邊開采邊治理,誰破壞誰治理。日前,記者來到太華鎮的山貴崎礦山。在礦地邊坡和道路兩旁,桂花樹、香樟、紅豆杉隨處可見。過濾池旁,成群的鴨子在水中嬉戲。“從礦井抽上來的水,經三級沉淀,水質達到排外標準,養魚養鴨不成問題。”礦山負責人陳新樓說。 “不要老想著貢獻,也要想想身后的后遺癥。”這是縣國土資源局局長林宗鎮與礦企業主打交道時,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向廢礦要空間,打破土地制約。太華鎮湯泉村村支書陳文峰帶記者來到富硒農副產品示范種植基地,大壟百香果盛產,葡萄、火龍果等品種長勢喜人。誰能想到,數年前,這里還是湯泉鐵礦的廢礦區;建設鎮貴竹林廢礦區,記者不由得眼前一亮:山體漸變綠,礦區變公園,儼然一個世外桃源。兩位散步的“伊姆”拾階而上,笑著拉家常。建設鎮黨委書記樂永權說:“這個廢礦區硫含量高,種樹難成活,縣里多次請來專家指導,花了不少心思、財力,才把其‘含金量’喚醒。” 大田礦藏資源豐富,有著600多年的礦業開采史,當地人一度引以為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機械高強度開采,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因此被列為全省22個水土流失重點縣。“我小時候經常上山砍柴,7歲時只需走500米,15歲時就要走2000米。”林宗鎮說。 逼入絕境的大田人給自己“動手術”,清理整頓“五小”企業,放慢開采步伐,瞄準綠色轉型,鐵下心發展循環經濟,對礦產追求“吃干榨盡”。 不賣原礦,技術達不到不開發。“我們下大力氣保護生態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礦產的綜合利用,拉長產業鏈。同時,實施多條腿走路,輕紡、生物等新興產業發展迅猛,礦產采選業稅收占縣財政收入的比重從早期的75%下降到目前的28%。”縣礦業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陳昌徐說。 為了保護原本脆弱的生態,大田縣林業部門提出少皆伐多擇伐,并給予相應補助;提高林木加工企業門檻,近8年內只批準了1家;進行封山護林,嚴禁亂砍濫伐,使林木得以休養生息。 經過一系列整治和修復,大田縣3年內新造林近40萬畝,超額完成規定的造林任務,使得森林覆蓋率突破7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山更綠了,城更大了。 身為礦區的大田,縣里正著力推進資源永續利用,率先成立生態執法局,為生態文明建設護好航;將發展目光轉向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好的項目,浩特紡織、三九軍大等一批好項目正成為發展新引擎。”大田縣委明確提出,礦業開采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更不能竭澤而漁、斷了子孫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