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記者:鄭宗棲) 春天是一年的開始,萬物生機萌發,所有沉睡的種子,在這個神奇美妙的季節里孕育,并賦予生命一種變幻的姿態。在唐代詩人眼里,春天是什么呢?賀知章《詠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白居易《春游》:“逢春不游樂,但恐是癡人。”而那些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土地的人們,又會以什么的姿態擁抱春天?他們亙古不變地在春天的田野里,播下幸福與希望的種子,渴望秋天收獲無限驚喜……
幸福的日子,像春筍一樣節節高
清明時節,一場夜雨過后,大山里竹林的泥土變得松軟了,藏匿于深土之下 一個冬天的竹筍兒蘇醒了,在雷聲的呼喚下,尖著腦袋一點一點往上鉆。 家住大田縣廣平鎮大吉村的 42 歲村民陳于干,在這清明過后的 40 多天里,是一年中最為繁忙的。他家里的 150 多畝竹林,和那些不計其數正冒尖的竹筍,在等待他和妻子一起去侍候。
(大吉村竹農們開始了一年中最為繁忙的日子)
“我們村家家戶戶有竹林,我家竹林畝數算是中等。去年我做成了近一千斤的筍干,而一些大戶的多則能做四五千斤的筍干。”陳于干很健談,體態較胖,幽默風趣,看上去一點也不像長期在山上摸爬滾打的人。 大吉村的山屬于北洋崎山脈,青峰崔巍,沃土遍山,生態公益林面積達 9 千多畝,植被覆蓋率 100 %,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 陳宇干說,正是因為生態環境好,大吉村出產的生筍或是筍干深受大家的喜歡。 做筍是苦力活,在大出筍的日子里,陳于干和妻子每天早早起床上山挖筍。挖筍也不是見筍就挖,這得看筍的個頭長相以及所分布的地勢。“我們會留下 10 %的 筍,做上記號留種下來,這些是來年的希望。” 筍挖好后,就地去殼切根修整,然后挑回自家的筍廠進行加工。這幾年,陳于干在竹林開了一些便道,可供農用三輪車行走,省去了許多勞力。生筍回來后,一刻也不能停歇,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入鍋煮熟,否則生筍會變黃變老。 筍干按顏色分為白筍干和黑筍干兩大類,通常采用榨、曬、熏加工工藝,需經過煮、切、壓、榨、熏、烘等十多道工序。白筍干的制作工藝要比黑筍干復雜,經歷五到六小時清水浸泡的過程,然后進行壓、榨,而這個過程長達一個月。
(陳宇干的妻子頂起了“半邊天”)
“ 100 斤的生筍,最終只做成 5 斤左右的白筍干。” 陳于干是個做筍的能手,他的技術傳承于父輩,所做的筍干色澤黃亮、肉質肥嫩。“這些都是些老手藝,看似簡單,但能全部滲透內涵的,只有長期與竹林打交道的人才會明了。” 守護竹林,守護一方凈土與希望,這是陳于干和村民們共同的心愿。白露過后,要對竹林進行一年一次的劈草,在下雨的時候給竹林一年施 3 次肥, 6 年砍伐一次成年竹子……這一切,日漸成為了他們的生存法則。 2011 年,陳于干花了 40 多萬元,蓋起了占地 130 平方米的三層小樓,屋里雖然裝修簡樸,但是干凈大方。他的兒子上完中學后,去廣東做小吃。期望兒子回來嗎?陳于干說:“孩子流的血是來自于我們,相信他終有一天會回來,來守護這美好的生態環境。” 是的,對于陳于干來說,他已經離不開生他養他的這片土地了。眼下,他渴望北洋崎的生態旅游得以早日開發,村民自產自制的筍干可以打開更廣的銷路。 幸福的日子,就像春筍一樣,一節更比一節高,這是陳于干在這個春天里許下的愿望。
(準備上市的熟筍)
甜潤的西瓜,總要有人一起分享
“當一名農民,只想一心一意在地種好。” 56 歲的高加孔家住建設鎮建民村,他是十里八鄉最為勤快的人,大家談論到他,都為他樹起了大拇指。 清明過后,他正在著手育西瓜苗了。去年,他種了 3000 多株西瓜,收成了 6 萬多斤的西瓜。“價格還不錯,平均下來每斤有 1.3 元,單單西瓜一項收入 6 萬多元。” 高加孔樂呵呵地說道。 高加孔從二十幾歲就開始種植西瓜,從來沒有中斷過。“西瓜耐旱、不耐濕,最適合種在土質疏松、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砂質土…… ”談起如何種植西瓜,他會不耐其煩地從頭到尾講上一遍。 他種的西瓜施的是農家肥,從沒有打過激素藥,瓤質脆嫩纖維少,汁多爽口,自產自銷,上市 20 多天就可以賣完。許多瓜農慕名向他拜師學藝,他卻說,當農民的哪有什么師傅,土地是不會看不起人的,只要用心就好。 田間管理靠用心,而上市賣瓜則靠誠信。高加孔有一雙慧眼,只要看瓜型和顏色,便可以分辨西瓜是否成熟。他賣瓜童叟無欺,次等瓜決不充好,當天摘當天賣,賣得比別人好,銷得比別人快。 其實,認識高加孔的人除了為他種地種瓜樹大拇指外,更為他重視孩子教育嘖嘖稱贊。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今年 32 歲,大學上的是金融專業,現在福州上班,買了房成了家;小兒子也 30 歲了,華中師范大學無線電物理專業,去瑞士留學過兩年時間,去年 6 月份博士畢業,留在武漢工作,他的未婚妻也是博士在讀生。 大家都說,父親靠種西瓜供孩子上大學,如今孩子成才了,一輩子的辛勞總算得以欣慰,老父親也該休息了。高加孔卻說,農民不種點地又能做什么呢? 在高加孔心中,不僅割舍不下這些土地,更是不能放棄另一個期望。 20 多年前,他的兄長因病去世,留下了才滿 3 歲的男孩,嫂子也遠嫁他鄉。侄兒今年 28 歲了,高加孔對他視如己出,帶著他一起種地種瓜。 “這個小兒子成家立業的事,他的兩個哥哥也定會幫忙,可是我認為這只是我的責任,再說他們才剛剛畢業,能力有限,我也不愿意加重他們的負擔。”高加孔對侄兒稱之為“小兒子”,這幾年當地婚嫁彩禮一年比一年高,他心里為之著急。 農歷六月,是西瓜上市的旺季,也是西瓜最有甜份的時候。到那時,高加孔和他侄兒又得忙著摘瓜賣瓜,他期望有一位年輕的姑娘和他侄兒一起,品嘗這沙甜爽潤的西瓜。 高加孔說:“到那時,我就把這個家交給‘小兒子’。”
美好的期望,在帶動引領中實現
農諺說:“清明前后,種瓜點豆”。 4 月 8 日,廣平鎮東景村的張如春在天子山腳下一塊田地里,正忙著挖地種山藥。挖土每行 2 米,深挖堆土 1 米,株距 20 厘米……張如春對這些農事沒有半點含糊,做得仔細。
(張如春為山藥地蓋上一層厚厚的“草被子”)
“每株多少空隙,這是有講究的,太松了,浪費了土地,而緊了可不得了,最終會沒有收成。”張如春今年 58 歲,笑聲特別爽朗,身體看上去清瘦矍鑠。“種地就得像養孩子一樣,不用點心思,地里是長不出可以吃的,我們對它們隨便,到時候,它們也對我們隨便,結果是顆粒無收。” 這并不是什么大道理,但老張說來卻是風趣。以前,他是位煙農,種了好多畝地的煙草,雖然也會些收成,但因為種煙工序太雜,費時費工,扣去成本后,純收入并不理想。去年起,他開始嘗試種山藥。 東景村位于天子山下,村莊不大,但地勢相對平緩,風光秀美,土壤肥沃,以沙質為主,非常適合山藥生長。所選用的山藥種屬于自家留的傳統老種,并用古法種植,主要以施農家肥為主,塊莖體長肥厚,細嫩多汁,又甜又綿,且帶粘性,耐煮不爛。 村支部李興勇介紹說,全村共 160 多戶,現在家家戶戶種上山藥,可年產 130 多噸,以市場價每斤 8 元計,全村可增收 200 多萬元。 5 年前,村里對產業發展進行了調整升級,從種植煙草轉向了種植山藥,在資金和技術上得到了相關部門的扶持,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在黨員和種植能手的帶動引領下,大大提高了村民種植山藥的積極性。 張如春今年共種植了 3 畝地,畝產以 3500 斤計,可收成 1 萬多斤,扣去成本可增收 5 萬多元。老張說,去年,他種的山藥收成不錯,積累了田間管理經驗,對今年這 3 畝地,他有信心種植好。 山藥喜溫暖,最怕陰冷多雨天氣。張如春在這個春天里許下的愿望是:期望風調雨順。
(東景村的菜農們正要種瓜點豆)
而對于李興勇來說,他對山藥產業整體發展想得更多。年初,他已著手準備將山藥注冊地理標志“東景金薯”,并建立東景蔬菜種植合作社,為山藥種植、田間管理、市場銷售等提供服務。 “東景離三明市區只要半個小時的車程,我們期望能借助交通便利優勢,使東景金薯可以賣上好價錢。”李興勇說,更希望有一天,“東景金薯”以及其他蔬菜產業發展能從單純的種植銷售,轉向銷售、深加工與旅游業相結合的復合化產業發展。 “那時候,我們全村都會慢慢富裕起來。”李興勇強調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