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本網訊(記者:鄭宗棲)
書法展、攝影賽、山海詩會、文藝講壇……偏居閩中山區的大田縣,近兩年來,文藝新風拂面而來,頻繁的文藝活動令各協會文藝愛好者應接不暇,許多群眾受到了文藝熏陶,這是一股強勁、濃郁的文化氣息,似春潮涌動,滾滾而來……
搭新家:成為文藝工作者之家
“這種的喜悅,有如老來得子一樣!”49歲的杜忠穎談到其油畫作品《安貞秋色》入展“情系三明”翰墨閩江源書畫作品展,表現出難以壓抑的喜悅之情。
1987年,杜忠穎美術中師畢業,分配到縣文化館工作,但因為各種原因,近30年來他沒有再動筆作畫過。他說:“追其根本,沒有一個畫畫的氛圍,一個能讓自己獨立思考,又能與其他同行學習與交流場所?!?/span>
2016年3月,縣里將地處城區最為繁華的東街口700平方米辦公用房化轉給文聯使用,讓文聯告別了沒有辦公交流場所的歷史??h文聯又通過多番籌集資金將場所進行合理規劃、完善,設置了中型文藝作品展廳、油畫創作中心、國畫創作中心、大田文藝著作展示中心。
每個夜晚,油畫創作中心和國畫創作中心總是燈火通明。這里,要么靜得只有沙沙作畫的聲響,要么也會有高亢的聲音,為某一藝術觀點爭論不休……
縣美術家協會主席連克想介紹說,這兩個創作中心入駐了近30名的美術工作者,不僅讓像杜忠穎這樣多年斷筆的人重新拾筆作畫,也讓更多的美術工作者有了濃濃的歸屬感,藝術創作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文聯,儼然成為文藝工作者的“家”。在“家”的懷抱和溫暖中,文藝工作者們在文藝創作的道路上不斷求索,在文藝發展的征途中砥礪前行,在文藝百花園中綻新芳、增色彩、添馨香。
如何增強文聯工作的吸引力和向心力?近兩年來,該縣文聯通過精心策劃、努力作為,在編印文藝產品、開展各項文藝活動里,爭取了各方的資金投入50多萬元,連續兩年組織書法家下到鄉村義務書寫春聯,并印發3萬對春聯派送到千家萬戶。以主辦、聯辦、協辦等方式,出版、制作各類書刊、首日封、紀念卡、撲克牌等文藝產品達10多種。
去年起,縣作協連續舉辦了16場文學沙龍活動,蘇詩布、連占斗、潘寧光等先后登臺主持了不同的主題活動,發表文學觀點。
本土文藝隊伍的建設是文藝事業發展的引擎所在。該縣文聯瞄準“形成高原、造就高峰”的培養目標,發揮地域文化的特色優勢,實現文藝人才門類齊全、基本文藝隊伍穩步增加、青年文藝人才比例上升的目標。
2016年,連仁山、陳德傳、范承峰等12人加入了省級協會;顏建光當選市政協委員,蘇詩布等6位文藝骨干當選縣政協委員,讓文藝骨干既有為有位,又多了一個為文藝事業發展鼓與呼的好平臺;對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顏建光、中國攝影家協會陳廣程給予5000元獎勵;連續兩年,對林生鐘、陳德傳等26名優秀文藝工作者給予表彰。



創新業:弘揚本土特色文化
去年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提出了對“文化創新”的勉勵與期待,引發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思考。
作為基層文聯,如何做好貫徹落實?大田縣文聯主席張知松介紹說,縣文聯就要發揮好“家”的作用,吸引更多優秀文藝人才積極主動向“家”聚攏,創作出更多反映時代風貌、體現大田特色的好作品,促進全縣文藝事業繁榮發展。
打開剛剛出版的《大田文藝》2017年第1期,記者看到,書中設有“茶鄉流韻”“走進集美學村”“孝道文化”等富有大田本土特色的專欄,讓人耳目一新。
《大田文藝》現已出版了42期,2015年進行了改版,從原來純文學向各類文藝作品展示延伸,刊發了黃文山、施曉宇、黃萊笙、蕭峻、范一鳴、王鵬飛等知名文藝家作品,既充分展示了大田深厚的文藝氛圍,也實現了縣內外文藝工作的互動交流。為了化解辦刊經費之難,采取聯合辦刊思路,與地稅局、上京鎮等單位合作,開設專欄,在爭取經費上支持的同時,也將“三田文化”“章公祖師文化”等最為亮點的文化得以挖掘。
《大田文藝》編輯林生鐘介紹,每一期刊物從策劃到組稿,有著一個最為基本的準則,就是挖掘大田故事,講好大田故事,為大田文藝創造平臺。
83歲的顏炳星,是《大田文藝》忠實的讀者。每期刊物出刊,他都會要上幾冊,贈送給親朋好友傳閱。他說:“《大田文藝》編得很精彩,看到大田本土藝術工作者的作品特別親切?!?/span>
在“走進集美學村”專欄中,這期刊發了23篇文章,文章中既有述寫陳嘉庚當年在玉田村的故事,還有表現對誠毅文化的感懷與理解,不論從史料的權威性,還是從文字的藝術性上來說,都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大田是編撰《二十四孝》的元代學者郭居敬的故里?!抖男ⅰ烦蔀榱嗽髑逡詠淼膬和瘑⒚山滩?,是廣受歡迎的宣揚中華文化精神核心的經典,傳播到日本、朝鮮、韓國、新加坡、越南等周邊國家。
如何弘揚孝道文化?并為該縣打造踐行孝親文化的全國典范打基礎、造氛圍?去年12月,大田縣郭居敬孝文化研究會正式成立,首屆會員共90人。研究會將深入挖掘和整理郭居敬孝文化資源,致力于研究和弘揚孝道文化,推動社會道德建設;組織編寫孝文化研究論著,不定期出版會刊、開辦網站,開展各種孝德文化教育活動等。
縣里在中小學生中評選出“十佳小孝星”,將小孝星們感人的行孝故事編印《孝滿巖城》一書,作為學校課外讀物;舉行《中華孝道》第二組郵票首發儀式;書法家顏建光在三明市書畫院舉辦“孝典廣平”個人書法作品展,實現縣里文藝家首次走出縣外辦展……



求新融:在碰撞中出精品
去年
8
月
14
日,集“詩美、歌美、舞美、茶美”于一身的首屆“大田?集美”山海詩會暨第三屆三明(屏山)“中國夢?茶鄉美”音舞詩會在屏山鄉圓滿舉辦。
這是一場多種藝術表現形式相互交融的盛會。在省作協和市文聯的大力支持下,融入山海詩會,實現了音樂、舞蹈、文學、朗誦等不同藝術界別的融合發展、互動發展,也實現了大田文藝與沿海文藝的山?;咏涣?。
來自廈門集美、三明、大田的朋友齊聚于此,欣賞著由大田本土和外地著名詩人創作、三地朗誦協會帶來的《漢風琴韻》《集美情詩聯誦》等詩歌,以及古琴、古箏、茶藝、舞蹈表演,品茗、尋韻、論詩、賞舞,使詩會充滿著濃濃的茶韻詩情。
《孝典廣平》是一本
以孝道文化為主題的書法作品集,由作家與書法合作完成。書中,除了
搜集整理當地豐富的孝親文化家風祖訓外,還有大田本土作家創作的文學作品,由書法家將這些孝道文化書于筆下,通過書法作品傳播孝道文化。
張知松說,當多種藝術表現形式跨界融匯交織在一起時,合而為一的美感將衍生出新,這不僅讓藝術本身煥發其蓬勃活力,更是讓不同藝術界別
的工作者可以加強合作,在跨界中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縣朗誦協會除了開展場地朗誦會外,還經常開展“線上”朗誦會。會員們通過手機下載朗誦APP,朗讀大田本土文學作品,并在微信上進行互動交流,讓人感覺特別新鮮。協會會長劉聘婷說:“大田的本土文學作品讓人充滿了濃濃的鄉愁,我們朗讀他們的作品,既宣傳了大田文化,也通過朗誦抒發了家鄉情懷,做個‘朗讀者’很快樂!”
大田是“中國高山茶之鄉”,擁有全省第二個萬畝生態茶園,現為三明市首批美麗示范鄉村、大田縣茶產業核心區。
為了更好地挖掘茶鄉文化,縣文聯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盛情邀請省、市文聯文藝家們前來采風創作,組織本土藝術家前往廈門、莆田、龍巖等地交流、采風,
舉辦創作筆會,有力地促進了整個文學書畫藝術創作的提升,借智、借力、借勢開展特色文藝創作,營造出一個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良好氛圍。
除了藝術門類交流外,該縣文聯積極加強與省市文聯合作,創建福建省特色文藝示范基地、《福建文學》創作基地、大田鄉村旅游創作基地和“靈動濟陽”三明攝影創作基地;與三明市書畫院、太華鎮、華興鄉聯手開展創作交流活動,設立杞溪書畫院、魁城書畫院。
為了更好地宣傳推廣大田本土文化,
該縣文聯在新華書店開設“本土著作專柜”,首批展示30多名大田本土文藝家的50多部作品。“本土著作專柜”的設置,搭建文學藝術作品、文藝家與市場共同發展的平臺,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大田本土文藝家創作水平的深度和廣度,讓外界通過作品更深刻地了解大田文化,增強大田人的家鄉自豪感。
文藝正逢春,百花競吐蕊。
張知松說:“大田文化厚重,在文化大繁榮背景下,我們相信大田文藝工作者們能從中汲取自信和養分,創作出更多的文藝精品?!?/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