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記者:顏全飚 通訊員:黃圣潔)大田縣香山北路建設項目征用均溪鎮周田村土地55畝、房屋11座,涉及76戶人家,僅一個多月時間,就做通了涉及征遷的村民工作,完成了土地丈量和房屋確認兩個100%,喜迎業主進場。 周田村成為大田項目落地征遷工作的復制樣板,佳話流傳。“我們愛周田,但我們更愛黨,香山北路建設,給我們村發展帶來了百年不遇的新機遇,我們很感激、也很珍惜。黨和政府給我們帶來希望,我們也投桃報李,無條件服從黨的領導,讓道路征遷工作暢通無阻。”2月17日上午,在大田縣“項目攻堅年”“招商突破年”誓師大會上,周田村黨支部書記周仁潮作了典型發言,感動全場。 項目落地,最難在征遷。為什么周田村老百姓如此滿懷感激之情,主動讓出土地、房屋,甚至祖墳?大田縣委書記熊旭明一語道破,關鍵在黨,在于黨與群眾之間建立起來的親密魚水之情。 香山北路建設項目路線全長3.6公里,沿途經過均溪鎮紅星、郭村、周田3個行政村,涉及365戶,道路紅線范圍內土地征用面積219畝,房屋征遷43座,墳墓遷移47穴。同時與興泉鐵路、國道“縱五”線、防洪堤建設項目交織在一起,征遷對象有城里居民,又有鄉下農戶,補償標準有所不同,情況十分復雜。 征遷困難重重,如何破解?項目總指揮張英躍告訴記者,推動項目建設,需把握好方向、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就不能離開黨的領導。今年1月23日,香山北路建設項目指揮部在全縣重點項目建設指揮部中率先成立黨支部,現有黨員9名,黨支部與轄區各村黨支部實行支部聯建、工作聯動、問題聯解、矛盾聯調的“四聯工作機制”,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凝聚黨群工作合力,形成了項目建設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我今年60歲了,40年前就夢想著打通隧道,到山的那一邊,我的夢想就要實現了,我的土地隨時可以丈量。”周田村老村主任李世根說。他自己帶頭量了土地、確認了房屋、遷了祖墳、動員了親屬,并組建了服務修路大軍老人協會,主動擔任會長。 “紅星閃閃跟黨走,不忘初心新長征”。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時曾經到過紅星村調研,該村支部在均溪鎮黨委領導下掛起了一幅新對聯,提出服務時代步伐的新口號,帶領全村向北修路致民富。請一些征遷戶到黨建室,聆聽總書記教誨和囑托,重溫當年往事。對征遷補償標準有看法的殘疾人范登禧兄弟思想通了,支持征地。兄弟倆居所破舊,項目指揮部黨支部邀請縣住建、規劃部門到現場察看,依法于情,協調解決房屋翻建事宜。 “我們不姓郭,但我們姓(信)黨!”郭村村黨支部書記柳書政一往情深地說。郭村現有人口714人,工程隊現場管理負責人陳平把自己列入第715個村民,主動成為村民一員,融入對接村黨支部。 “想不通、有看法,支部那兒有說法。”黨支部是核心,是一個強大的磁場。這已成為干部、施工隊伍、被征遷對象的共識。每周五下午開會,擺出存在矛盾問題,集中研究。同時,項目指揮部黨支部運用“一線考察辦法”,對在項目工作中敢于擔當、勇于作為的優秀干部推薦給縣委組織部,列入縣重點培養、考察對象,對支持項目征遷工作的5名村民推薦給當地村黨支部培養成入黨積極分子。 香山北路建設項目打開了大田縣城建設北大門,補足縣城向北拓展短板。該項目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全力做到保生態、保耕地、保鄉愁、促民生,努力建成一條“示范路”;項目指揮部黨支部堅持風險評估在前,探索社會治理創新機制,主動引入“三官一律”(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依法依規一線化解征遷中的矛盾,全力建成一條“平安路”;積極主動對接紀檢、審計、公證等部門,全方位接受監督,確保道路建設質量和生產安全,致力建成一條“廉潔路”。 “需要200萬元的電力改線工程,我們請審計部門提前進入預審,節省了12萬元。”建設業主城投公司負責人高超巧介紹,“涉及1萬元以上的項目,全部經過集體研究,科學決策,確保每一分錢用在刀刃上。” 隨著項目深入開展,任務將越來越艱巨。項目黨支部書記連章利說,下一步我們將按照縣委提出的“一個支部一個堡壘、一名黨員一面旗幟”的要求,通過設立黨員先鋒崗、黨員突擊隊,大力弘揚“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精神,突破難點,只爭朝夕,主動深入基層一線,為項目建設創造“無障礙”環境,讓這條民生福祉的大道早日建成通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