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wǎng)訊(記者:顏全飚)大田縣吳山鄉(xiāng)科山村海拔800米以上,全村170戶,730多個人口,小小村落,卻擁有茶園面積達2400多畝,幾乎家家戶戶種茶制茶,豐收年茶業(yè)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他們春季生產(chǎn)高山紅茶、秋季制作鐵觀音。大田縣全面推廣高山茶的發(fā)源地就在科山村,這里的綠色生態(tài)茶園是縣里亮麗的一張名片。 科山村民人人精于茶道。村支書劉珍珊說,談起村里的茶葉故事,就得從村莊大寨山那片古茶樹群開始……
神秘的千年野生古茶樹群
大寨山生態(tài)林面積達800畝,原始森林里,樹木森然,流泉飛瀑,野生古茶或生長在雜樹叢里,或生長在懸崖峭壁上。野生古茶難以規(guī)模成片生長,一般長在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只吸收天然雨露,生長非常之慢,新長成的葉芽,細嫩瘦小,每年在五月上旬產(chǎn)茶,只能采摘一季,十分珍稀。 劉珍珊介紹:古代,找到野茶后都是父子相傳,具有保密性。大寨山有一株巨大古茶樹,長在崖壁上,劉加村老人每年到此采茶,從此樹采下的茶葉可制干茶1斤,隨著老人過世,也尋覓不到它了。
長在大寨山古道邊的野生古茶樹
至于野生古茶長于哪個年代?如何成長的?沒有人說的清楚。劉珍珊聽老人們說,大寨山里有上千年的野生古茶。他親眼見過最大的古茶樹胸徑有15厘米左右,最粗的葉片長達15厘米、寬4厘米,芽大了的茶葉,科山人沒有采來制茶,因其已木質(zhì)化。古茶樹為尋找陽光,大多豎直生長,大寨山有6米高的茶樹,人們架著梯子上去采摘。 大寨山里有一個古寺廟叫顯跡巖,不知是不是當年和尚于此種下了野生茶樹?穿過大寨山是一條下閩南的青石古道,如今人跡罕至了。顯跡巖前些年原址重建,歲月變遷,亦是深山寂寞了。
野生古茶,曾是朝廷貢品
清康熙文淵閣大學士、安溪人李光地的母親是科山人,村里現(xiàn)存在有李光地當年賜予舅舅的匾額四字:孝義流芳。李光地舅舅劉南塘是鹽商,族人相傳其占有當時福建鹽場四分之三,亦是富商。 李光地曾將精心制作的科山古茶帶到朝廷,供給皇帝品嘗。成為科山劉氏后人流傳佳話。 野生古茶都是純手工制作,放在陶罐里儲藏,泡出來的茶水帶著深山野林的清苦味兒,喝后,唇齒留香,意味深長。同時,還是一劑良藥,劉珍珊記得,小時候看到生產(chǎn)隊的耕牛生病了,科山人用野茶、柚子皮、頭發(fā)絲和著煮鹽水灌給牛喝,牛就得救了?,F(xiàn)在,若有人腸胃消化不好,還將野茶當成治療藥飲。 近年來,野生古茶市場價格高得令人難以意料。如何保護好大寨山古茶樹群原生態(tài)?成為劉珍珊等村干部頭疼的問題,古茶樹不是國家保護樹種,法律手段用不上。村里成立了森林保護協(xié)會,以不開發(fā)、不人為干擾為理念,進行監(jiān)督管理。
大寨山的野生古茶樹
現(xiàn)在,村里人進山自由采摘精制的純野生古茶不會超過30斤,人們當成稀世珍寶收藏著,接待尊貴的客人。據(jù)劉珍珊所知,村里還有珍存11年的好茶。 也有村民摘了野生古茶枝移植,那樹長成三年后,制出來的茶就沒有深山里的原味了。大寨山的野生茶樹更是成為人人欣羨的尤物了。 永遠與茶結(jié)緣的科山人
在科山還有一種老茶,生長在一些老屋的房前屋后,以其長的果實形狀,被人稱為“羊屎茶”。一些老人們倍是珍惜,認真管理采收。劉興忠最為執(zhí)著,堅守住這每年生產(chǎn)1斤多的茶,純手工制作多年,不言放棄。 野茶飄香,挑拔著科山人的心弦。改革開放初的上世紀80年代,土地改革承包到戶,村里人從安溪引進黃旦茶,各家各戶進行大規(guī)模種植,滿村茶香四溢。因市場因素,到了90年代初,大部分茶山被造回農(nóng)田、地瓜地;未來總是讓人無法看懂,少數(shù)留下來茶樹,如今亦成為一泡好茶了。
綠色生態(tài)的銅盤盂茶園
2004年,大田縣出臺政策,鼓勁農(nóng)民種茶。科山人再次熱情高漲,成為領(lǐng)頭羊,在銅盤盂規(guī)劃出一片大茶園,至今還是省重點生態(tài)茶園、縣里的示范基地。退休干部劉新民說,十多年前,省市領(lǐng)導、茶葉專家紛紛前來參觀考察,他是基地的主要介紹人,那種興奮之情至今難忘。 借助大田高山茶、江山美人茶名揚省內(nèi)外,科山人制作的茶葉同樣市場看好。現(xiàn)村里85%的人家都種茶,有產(chǎn)茶大戶20戶。村里還與廈門客商合作成立“大明春秋”茶廠,該企業(yè)擁有茶園400多畝。就這一株茶樹,讓科山人的生活滿是芳香味兒,快樂甜蜜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