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田)林生鐘 山里起霧了,接著又下了霜,當太陽從陰霾里躍出,把天空的底色烘烤成青花瓷,年也就近了。這時,母親提前跟伯母搭手,把半木桶磨好的米漿擠壓成粉團,然后就著暖暖的陽光在篩子里搓揉,一簸箕過年吃的珍珠粉粒落下篩眼曬滿院場。 “囝崽愛過年,大人愁沒錢。”母親追沒了太陽,接著趕月亮,她拿著一打碎布條坐在床邊,手底下的麻線在鐵錐和鋼針穿引下層層緊勒,全家人過年穿的新鞋子于是長出了骨架。母親每個晚上都把腦袋湊向油燈,昏黃的光影一星如豆,身體映在被單上佝僂消瘦,形象儼然就是祖母。而此刻,祖母也在忙著做過年前的準備,老人下到田邊拔嫩草,留給兔子做美餐;進山撿柴禾,用來煮飯燒水招待客人。祖母在路邊遇見了一樹野柿子,她小心翼翼地采下來,用衣兜包好后帶回家,再削去青皮做成果脯。吃過年夜飯開始守歲,祖母從床下搬出瓦罐,掏出那些柿餅分給兒孫做壓歲的禮物,讓家人沉浸在過年的喜悅中。 時間在燃燒,人們的生活方式也變了樣,但傳統并沒有丟失。最早感知過年氣氛的,依然是那些成天面對柴米鹽油醬醋茶的主婦。妻子在離新年還有一個月,就已經忙不迭地逛商店,先幫家人買好了衣褲,再給家里備年貨,最后,她還不忘進美容店做發型,把新的氣象帶回家。 趕年集了,街上熙熙攘攘。商店在促銷,摩的在招攬生意,攤點的小販和商場里出來的彩車都在歇斯底里叫賣。高音喇叭的氣流從大街飄向樓群,被一堵高墻給擋了回來,結果又撞上了另一堵墻,整座城市浸泡在沒完沒了的叫賣聲中。 縣城人行道的一側擺滿了車輛,有人對著洶涌的人潮播放錄音帶跪地求乞。這真是個萬象更新的年代,什么樣的表演都有。近處也有個女孩披散頭發遮住臉,在地上擺了片紙皮寫下“給五元吃飯做路費”,她始終低頭不敢言語。其實,城里的陽光并非都很有溫度,如今資訊便捷無所不能,不到萬不得已的人,千萬別逼著自己賣尊嚴。但不管是否真假,我仍然鼓勵正在一臉好奇的女兒,給那個比她大的女孩遞去五元錢。也許已經離開了土地很久,我接不上城市的地氣,對這樣的事情常會無所適從。我想念鄉下的淳樸,甚至懊惱自己不該把老家地里的收成,全部搭在城市的各色門店和水電費、通訊費、電視收視費上。 正在思緒中,一個快遞員的電話打亂了我的回憶。抬眼望去,但見街角的陽光明亮清澈,商店的玻璃幕墻現出藍天,一圈行道樹默立在大街兩邊綠如珠串。 這樣的畫面是兒時家鄉:村莊的空氣纖塵不染;種著蔬菜的土地散出沁香;上了年紀的老者隨意卷起褲腳,坐在橫擱的鋤柄上悠然愜意;幾個婦人往地里澆水,有說有笑談論著各自的收成……鄉音傳遞親情,圍爐不忘盡孝,炮仗里有童心和歡樂,燭光中有思念與想象,讓孩子們記住了鄉愁,接受教育,也體驗到傳統過年的樂趣。飄蕩了一年,我還是堅持帶著孩子回到鄉下過年,借機陪一陪年老的父母,感受鄉村陽光的溫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