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田)林善面
孤獨了幾百年的安良堡從沒有像今天這樣的熱鬧。 這幾年,安良堡名聲鵲起,游人慕名而來。而我,與它同邑,卻未曾走進它,也許,在心底,我對它有更多的期許…… 從資料上,可以這樣解讀它:安良堡位于福建大田縣桃源鎮東坂村,建于明嘉靖年間(一說是清嘉慶十一年)是大田土堡的代表性建筑,也是典型的防御土堡。坐北朝南,南北向36米,東西向31米,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整體上呈現不規則的半圓形。整個建筑群分為3個部分,正厝、后樓、圍厝。厚度達5米的土質圍墻上建有48間房間,從低到高順著山勢上,高低落差大14米。在古堡建筑史上極其罕見,被譽為福建的“布達拉宮”。 夏日的一個早上,我帶著朝圣的心情來到這兒。推開安良堡厚重的大門,咯吱一聲,仿佛穿越了時空,走進了那樣一個兇險萬分的歷史歲月。青苔蔓延的地板,頹廢欲墜的屋頂,黝黑開裂的柱子,無不在訴說著這座古堡悠遠的歷史,曾有過的輝煌與熱鬧。可是歲月終究讓這座古堡沉寂下來,并且不可避免地衰老下去,在漫長的歲月里,安良堡在大山深處孤獨矗立著。 沿著墻基,順著山勢,往上走,每一層級都有兩個小房間,面積都極小,大者也不過超過兩平方米,以我對土堡有限的了解:土堡的功能基本上都兼有居住和防御功能,但是不到兩平方米的房間,能居住嗎?當時的建造者是怎樣的人?出于怎樣的考慮? 據說,建造安良堡的坤生公是當時熊家的一個富商,因水路之利而致富,因寧洋悍匪之患而建造了安良堡。 安良堡的建筑格局總的來看,追求的是實用價值,對于細部的裝飾不是很講究,房間的面積都很小,總體風格顯得樸實厚重。我猜想:作為熊家最為有見識的人物,面對窮兇極惡的悍匪,如何保障熊家全族的生命安全和財產保障,才是他最關心最要考慮的。 可以想象,熊家的先民面臨土匪的威脅時的恐懼和無助,當土匪真正到來時,土堡是他們最后的安生立命所在。可想而知,要為每一個家庭提供足夠的生活空間是幾乎不可能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土堡內的房屋面積的逼仄,就可以理解了。 在漫長的歷史歲中,可以想象,多少次,當“土匪來了!”的聲音在小小的村子里響起時,熊家的先民是如何慌亂與恐懼,只有躲進這座寄予先民“除暴安良”的美好愿望的土堡時,他們才獲得了暫時的安寧。安良堡如一位博大的母親,緊緊摟住自己受驚嚇的孩子們…… 而我知道:土木結構的土堡縱然再堅固,終究還是無法真正抵御人性之惡的。在歷史的角落里,搶劫、殺戮、流血、哭泣……一場場,一幕幕,這樣的戲在像東坂一樣的村莊里并不鮮見,“寧為太平犬,不做亂離人”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這是包括了熊家在內的我們的無數先民的呼喚。
建筑是活的歷史,很感謝土堡,這是我們與歷史對話的媒介。它以自己的方式告訴后人:這里,曾經發生許多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