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記者:顏全飚)進入初冬,位于大田縣武陵鄉大石村的永強家庭農場依然生機勃勃,豐收在望:西紅杮掛滿枝頭、葡萄架下菜蔬碧綠。 農場主人劉永強漫步在自己辛勤耕耘了4年的園子里,為有今天的收獲,倍感欣慰。 說起對農業的經營,這一路走來,幾多坎坷,歷經酸甜苦辣,40多歲的劉永強感慨良深,他說,經營農業不容易,想獲得成功,更是不容易,必須對土地懷著永不放棄的懷情。
下崗后,選擇了農業
2000年之前,劉永強在大田太華糧站工作,因從事糧食工作,劉永強時常關注央視農業頻道,訂閱相關雜志,關注前沿科技農業動態,慢慢地,就喜歡上土地,喜歡上了農業。2000年,大田糧食系統改制,劉永強下崗了。他選擇了從事農業,承包了縣里司法幫教基地農業園,因經驗不足,田間管理技術跟不上,虧錢了。 后來,劉永強先后到均溪、桃源、屏山等鄉鎮承包土地,從事大棚蔬菜種植。因資金缺乏,規模無法做大,那時年紀輕,沒有人脈資源,生產、銷售環節都出問題,屢試屢敗。雖然生活過得艱辛,但劉永強夫婦沒有放棄,他們相信,只要堅持下去,嘗到甜頭的那一天總會到來。 迫于生計,2011年,劉永強到梅列區陳大鎮碧溪村一家葡萄園幫忙做管理,那家葡萄園,做起了鄉村農樂家、觀光采摘等,生意紅火。劉永強從中獲得了靈感,2012年底,他回到了大田,家庭又團圓了。劉永強夫婦到離城區僅12公里的武陵鄉大石村流轉承包了100多畝土地,種植葡萄。
引爆美麗鄉村游
劉永強不敢投資過大,先從種植葡萄起步,2014年,葡萄獲得了豐收,因大石村離城區近,吸引了不少游客。劉永強嘗到了最初的甜頭。 為了一年四季都能有采摘觀光,劉永強在葡萄園里套種上了草莓、獼猴桃、火龍果、百香果,今年,又種上了40畝櫻花,葡萄園變成了花果園。 大石村書記林慶業告訴記者,之前,這塊土地承包給好幾撥人,他們種植苦瓜、萵苣等,因沒把握好市場,都沒獲得成功。 劉永強對自己的果園定位準確,主要針對本縣市場,以采摘觀光為主,并沒有一下子把種植面積做大,而是根據客戶需求,量身定做,穩步發展。 采摘園內的水果價格遠遠高于普通市場價。劉永強說,這里多出了管理和損耗成本。水果生產周期比較長,像葡萄和獼猴桃都要兩、三年后才能受益。劉永強小心謹慎地盯住著市場,步步為贏。 這兩年鄉村游、美麗鄉村建設大力興起,劉永強走前面了一步,從一產轉向三產,大石村也因此美麗起來,采摘高峰期,每天有上百部小車、超過300人到此采摘游嘗。“大石葡萄”在縣城里成為一張響亮的名片。
初冬時節,葡萄架下套種蔬菜
劉永強憑借10多年的蔬菜管理經驗,今年來,在葡萄園里套種了西紅柿、花菜、橄欖菜、花瓶菜等,補齊經濟短板,增加農場收入,今年產值超過100萬元。
成為貧困戶的致富園
致富不忘本。劉永強與流轉過來的農戶簽訂了15年的土地租賃協議,優先安排貧困戶到此就業。同時,成立了精準扶貧培訓展示中心,先后舉辦4期農業技術培訓班,吸引全縣各地100多名學員到此學習,讓更多技術缺乏者到此免費學習培訓,掌握致富本領。農場還與學校對接,建設學生勞動實踐基地。 在永強家庭農場帶動下,大石村旅游觀光業一下興起,形成了桔鑫果園、隆錦順生態園、金水灣生態水系園、龍頭山莊、欣榮山莊等觀光農業產業群。永強家庭農場因此獲得省級家庭農場示范場、精準扶貧示范點、農民田間學校、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教學實踐基地等。
永強農場一角
經過一、二十年艱苦實踐,劉永強認為,山區農業存在著離市場區遠、土地難集中等短板,所以不適合做大,想做大也很困難,甚至會一下子跌入低谷。劉永強把自己的產業定位為家庭農場,以家庭親子游觀光為主,根據市場,不斷豐富、調整農業品種,把果園做精致來。 劉永強非常喜歡農村,這鄉下的生活,雖然城關有房子,但他很少到城里居住。他還將剩下來的葡萄釀成酒,滿滿地幾十缸,贈予親朋好友。讓他們與其一起分享苦盡甘來的喜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