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時候我最愛去的地方是供銷社。原因固然離不開那里有賣誘人的糖果和瓜子,還因為它是我們周圍幾個村子唯一的生活物資供應點。大家把生豬、雞蛋、兔毛、山麂皮交來銷售,然后換回鹽巴、煤油、肥料等用品。 白墻、黑瓦!小樓像個穿戴整潔的后生,在馬路邊一站就是半世紀。門楣高大,兩扇木門直抵屋檐,把門的鐵鎖不比巴掌小,臨時關豬的圈子臺基砌得跟汽車一樣高。這種房子結實耐用,村里人就地取材把山邊土挖來夯打,能抵擋得住歲月的侵蝕。光線從屋頂的玻璃瓦射下,水泥地板光彩照人,里面夏涼冬暖。 我家離供銷社不遠,我對那里面的情況很熟悉,母親也常等到炒菜下鍋時發現家里沒鹽了,才打發我們姐弟去買,但從不致耽擱了飯菜上桌。舊日情景令人心動,那時呼朋引伴一路狂奔過去,就是沖著看能不能找零頭時買幾粒糖果一起分享。 供銷社倒在馬路邊上的垃圾,對我的誘惑最大。在物資匱乏和生活貧困的年代,工作人員每天清掃出來的垃圾不啻是座富礦,里面有罐頭的商標紙,各種被遺棄的盆盆罐罐和碎布條。如果星期天沒去打柴草,我和小伙伴就會圍著垃圾堆轉,撥拉著里面的寶貝,洗凈了帶回家。 往來的人多了,供銷社就成了村里的活動中心,大隊部每次放電影也都安排在這里。太陽還未下山,興奮的孩子們沖出校門顧不上等吃飯,扛著凳子迫不及待地占位置。 印象深刻的是那個帶家屬的營業員,中年人,操一口莆仙腔很重的普通話。村民們管他叫“老鄭”,據說是部隊退伍后安排到這里來的。老鄭脾氣大,但腦瓜子活絡,每年的正月初一趁大家過年開心,他會拿出店里的東西做獎品,然后在門前路邊的老樹上掛紙箱,里面放著鞭炮,把藥芯通到箱外。大家將點著的鞭炮對準了箱子扔,如果被引著了,箱子里“噼啪”響,桌上擺的東西盡管拿去。老鄭說,這叫“攻炮城”。當然,攻炮城用的鞭炮得從供銷社買,熱鬧氣氛里老鄭贏了利。 同來的家屬人稱“美蓉嫂”,性子柔,人緣好,會用當時不多見的縫紉機做衣服,讓村里的媳婦們羨慕。快過年了,許多人在美蓉嫂那里定做衣服,款式有中山裝、小翻領,或者喇叭褲。比好了身段才進供銷社扯布,布頭布尾美蓉嫂都會盡量用起來,縫口袋、裁鞋墊,一點都不浪費。 美蓉嫂也拿出很多她們家鄉的食品,和老鄭一起招待村民。末了,不忘按照我們這里的風俗,給年頭第一次到供銷社來的人,都斟上一盅冰糖茶,孩子也不例外。 馬路邊上的另一側是供銷社的倉庫,有一陣子做了知青點。那里果樹多,桃子樹下種著蔬菜,還有月季和向日葵。往外走幾步是一座突出的山梁,石灰巖上長了綠油油的草坪,鳥雀在私語,溪流在歌唱,石頭縫里迸出的野花開得熱烈奔放。 如今,塵土飛揚的馬路被干凈寬闊的水泥路取代了,供銷社的土樓埋進了草叢。往事會隨著歲月模糊,那些曾經的笑容,還有徘徊的身影,遙遠、悠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