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曲琵琶出塞,數行簫管喧城。不管明妃苦恨,人人馬首歡迎。”古村梅林元宵節迎竹馬燈,表演者在腰上系竹馬歌舞,千百年來從未間斷。 竹馬燈也叫“跑竹馬”,共八匹,頸飾綠、紅鬃毛,通體有藍、黃、紅、綠、黑、白等色彩。 燈的制作和表演均由村中田姓長房負責,骨架用竹篾扎成,然后糊上油紙或者薄布,整個造型的長短粗細,與一個兒童身段相當。燈分兩節,一前一后捆綁在孩子的細腰上,里面插著燒著的蠟燭。迎游時,孩子們面涂油彩,身穿戲服,腳踩舞步,裝扮成傳說中的呂洞賓與何仙姑等神仙。馬匹左右搖晃,一路上點頭哈腰,模樣可愛。加上透亮的光影跟著閃爍跳躍,表演者動作輕快活潑,情緒熱烈奔放,景致更是迷人。 迎竹馬燈的同時,手提宮燈的男女老少和儀仗隊、彩旗隊、獅隊,敲著鑼鼓,燒著炮仗,共同護衛著“當境尊王田公”的神像迎面走來。這尊神就是肇居村莊的田氏二世祖田奎,梅林迎竹馬燈的淵源跟他分不開。 田奎是大田縣的第一個進士,三明地區的第三個進士,曾當過副宰相。他的祖父田季安是河北地區節度使,《資治通鑒》和《新唐書》有傳記。其父田開先因父親季安去世,兄長懷諫軍權旁落,為了保護家人安危,遂改名為田本盛,于唐元和七年(812年)帶著家眷,直奔閩地,居住在小田坂。一年后,遷居梅嶺,即現在的梅林村。 寶歷元年(825年),田奎貢舉進士,授昌平令,后任監察御史兼河南采訪使。公元852年,田奎丁憂回家,其間遇叛軍作亂,與鄉人率兵平寇追至福清,“獲其渠魁趙成宗、黃廣明,械送京師”,提拔為左參政知事兼樞密院副使。田奎在大中八年(854年)致仕建正順祠,兩年后才五十三歲逝世。他生前為國除害,死后威靈顯應,御災捍患,朝廷封賜其為“正順明王”。 田奎喜歡熱鬧,除了愛看戲,生前還叫家人裝扮起宮中的竹馬燈游樂。竹馬燈繞村游玩,接受村民的朝拜和祈求平安,后來逐漸演變成了這里獨特的民俗活動。及至明清兩朝,村中子弟多次協助官兵剿匪有功,得到助餉田契一份,官府賞給正順祠作為慶典用。自此,正月十三田公華誕,祠堂演戲、迎竹馬燈。 “歲時,元日,諸少年裝束八仙、竹馬等戲,踵門呼舞,鳴金擊鼓,喧鬧異常。”竹馬燈是漢族傳統的舞蹈形式,我國北方地區流傳久遠。閩西龍巖的竹馬燈元時傳入,人物臉譜和舞蹈動作及隊形變化,表現豐收喜慶迎賓的歡樂場面;閩南竹馬燈多表演《昭君和番》故事,樂曲有《五更響》《補缸歌》和《賣雜細》等。 竹馬燈現身大田,與流行此間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板凳龍,歷史一樣悠久,它們都來自唐代的中原。板凳龍象征著黃河文明和皇權的尊貴,竹馬燈代表了那個年代的動蕩,將士衛國保家南征北戰,馬與人連成生命體相濡以沫。馬蹄噠噠一路南下,在經過無數地方的停留和文化改良,它變成了今天的形式在閩中大山被保留了下來,元宵節前開始迎至節后的正月十六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