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家人把過年叫“做年”,年夜飯五花八門,但主角少不了米粉。米粉上桌,玉縷金絲在盤中交織纏綿,長長的細條搭上蔥葉和佐料,色彩碧綠金黃,給喜慶的家宴增添了不少暖意。 村人過年有互相饋贈米粉的習俗,《清嘉錄》謂之“送年盤”,蘇軾在《饋歲》詩里寫過:用舂出的米磨出面,做一些米面之食送給鄰里鄉親表示新年祝賀。這個米面就是米粉,著名的米粉產地江西撫州和廣西桂林,都保留了這種叫法。 傳說當年秦軍南征百越,伙夫在不長麥子只產稻米的南方,根據制面的原理將大米磨成粉,加工成米面供給軍士食用。米粉剔透晶瑩,色白如雪,不僅米香濃、口味純,而且久煮不煳。因在制作過程中已經煮熟,食用時以水燙開即可,是現在熟食品的鼻祖。 制作工序復雜,大米浸泡磨漿,米漿裝袋擠干水分捏碎,搓成了搟面杖大小的粉條入鍋煮,熟后在石臼里打成團,接著搓揉放入榨機壓絲。經過反復蒸煮,粉絲含糖量低,是很好的保健食品。粉絲再次進鍋蒸煮,等撈出泡在缸里冷卻才可撿疊晾曬。 壓絲的榨機酷似一把大太師椅,兩筒原木組裝成椅座蹲在院場上,背上豎著根長木頭可呈扇面上下升降。操作者搖拉轆轤,塞進架下篩眼里的粉團在杠桿原理的作用下,擠出的粉絲落到下方鐵鍋中沸騰。這樣的工藝傳統產量低,卻要一個人專門負責操作木榨,一人燒火,一人壓絲,一人撿片。 鄰居大叔是做米粉高手,每天夜里開始勞作,直到晌午才把活干完。大叔的制作水平高,粉絲細如發絲。做米粉的大米選用含淀粉高的單季晚稻,鍋里的水燒開溫度適中,粉絲不因過度沸騰抱團扭結。評價一個人手藝的好壞,這時就看他在米粉煮熟后撿疊的技術如何。只見大叔撈起滾燙的粉條倒進涼水桶,右手的食指與中指迅速夾住撈起,在竹匾上快速來回劃拉。米粉一片片厚薄一致,貼在匾上架到高空曝曬,若技術不夠就會厚薄不一難曬干。 大叔挑著米粉挨家挨戶兜售,物易物直接用稻谷換米粉。為了保證衛生和安全,他把米粉曬在遠離道路和房屋的水田中間,潔白的米粉片在藍天下沐浴著清風和陽光,風情別致。 米粉的制作和食用遍及閩浙贛多地,與秦軍首創顯然無關,在唐朝,人們還不懂得將麥粒碾磨成面粉,史料證實當時的麥飯難以下咽,在國民的口糧中占比不大。中國盛產大米,水稻在南方的發現至少比小麥早4000年,后來傳到了世界各地,比麥子養活了更多的人口。 老家人一日三餐以大米為主食,米粉制品流行,除了除夕夜和大年初一吃米粉外,民間兩家締結婚約后男方要向女方送米粉,生了孩子親友也送米粉,正月初七“人生日”家人吃米粉慶賀,這是主產大米的南方所形成的飲食習慣“吳俗”。在這個百節年為首的日子里,米粉傳遞著深情與厚誼。 如今,大叔的米粉進駐特產店,節日發往香港和東南亞,有時還寄到國外被華僑推薦給老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