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城大田的北邊有個太山崎村,村莊底下連綿起伏著山巒,村人沿著這些天梯般的峭壁修筑水田。梯田層層疊疊,從海拔500米的山腳延伸至千米山尖,似一幅繪制在陡坡上的圖畫。 太山崎的梯田風光是大田梯田文化的一個代表,這些梯田文化構架了大田縣名的美麗傳說。據考,在4000多年前的均溪河兩岸,已有先民聚居耕耘;唐天祐二年(905年)御史中丞范元超遷居小田,一圳之隔便是大田。 大田的面積很大,據說東起鎮頭洋,西至白巖山東麓,北臨鳳凰山下溪岸,南接長坑水圳。人們沿白巖山和鳳凰山麓蓋屋居住,厝前的大丘田每年由各姓輪流耕作。犁田用牛36頭,干一天的活走不透一圈;百人上陣薅草,可由于田太大,總有地方沒薅到。這丘大田在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大田建縣筑城改河道時一分為二,后征作擴建街道,后就此消失。 我在一個寒風凜冽的冬日去尋訪太山崎的梯田,太陽飛快地劃過山里的上空,山頂隨即降下一團白霧,暮色中的梯田顯得干瘦。隨著勞動力往城里集中,現在的農村只剩下留守老人兒童,農田多被拋荒。太山崎的梯田規模也在逐年縮小,水田中齊人高的茅草正蠶食著曾經美麗的風景。 路上遇86歲老人林登選,他正獨自一人步行去縣城,見我問路毫不猶豫地上車當向導。他的兒孫常年在外,他和老伴留在村中,但已沒有能力管好山林和田地。老人說:始祖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游獵到此,見山羊野豬甚多便在山腰處結茅房居住。如今,近千人口的村莊只剩下些走不動的人了。 晚風吹打干草,一路發出揪人的脆響。村里清一色的木頭瓦房,多已破敗,有的已倒塌,野草長進了臥室,田野在夜色中迷蒙。 對面的大山是魁城,舊時的官道在山縫里通過,自城關出北門經馬路嶺達廣平,全程65公里,再翻越大帽山后即到沙縣華口。這條路上留下了很多名人的足跡,南宋理學大師朱熹走過,在魁城的一座塾堂墻壁上留下手跡;晚明大書法家董其昌也走過,他為恩師禮部侍郎大人田一俊扶柩歸葬。他們路過了太山崎,也一定見識過太山崎的梯田風光。可是,這樣的風光不知還能夠維持多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