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的小麥長芽后,和南方稻米煮熟的飯團一起搗碎發酵,兩種變質的谷物經農人巧手調制,成了美食一絕“麥芽糖”。這是米粒與麥芽的愛戀結晶,南北主糧資源再利用的智慧創新。 老家人把麥芽糖稱之為“米糖”或者“叮當糖”?!岸6.敗毙¤F錘敲打鐵礃子的脆響,伴著一聲聲高低不一富有節奏的吆喝,孩子們手舉“雞金皮”和牙膏殼,紛紛跑出家門,大家知道是換麥芽糖的貨郎來了。于是,在鄉村逼仄的土路上,出現了一幅溫馨畫面:貨郎放下雜貨擔子,掀起裝滿針頭線腦的籮筐蓋子,只見那錘子頂著礃子,礃子貼著糖塊,“叮當”一聲手起礃落,一條手指般長、筷子般細的“叮當糖”,就落到了小朋友的手上。這樣的糖塊是貨郎反復拉扯后的杰作,顏色奶白,硬挺有筋骨,嚼起來還“咯吱”“咯吱”響。 與之熱絡的衍生食品還有糖米花。年少時,見父親把麥芽糖兌水放進熱鍋里化成糖稀,待攪拌的筷子能拉出線條時,將一袋子的炒米花倒入,爾后攤在簸箕上壓實壓平整了,切成三根手指頭大小的方塊,這就是糖米花。糖米花可當茶點待客,也可以在節日里送人,是我們這里的特色美食。 鄰村阿婆做麥芽糖技術很高,她把小麥裝進編織袋浸泡在流動的泉水里,取出晾數日后,等麥子發芽至小指頭般長短,倒進石臼里搗爛,與蒸熟的糯米飯攪拌均勻泡水發酵,當天就可以熬煮出糖來。阿婆把裝了麥芽和米飯的口袋擱在鐵鍋上方的木架上,上邊壓著板條,一頭連接手柄上下移動。這種裝置類似于一把鍘刀,只有稍微向開口的一端發力,塞在中間的糖漿隨即榨出。工具看上去有些粗糙,而且也有些老舊了,但省力實用。 火苗跳躍,熱氣升騰,時光消融,鍋里的糖漿也由起初的清淡如乳接著變深,最后黏糊糊的像琥珀一般金黃透明,甜甜的蜜意彌漫在老人的臉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