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記:大田縣位居戴云山脈西側和福建省心腹地帶,山區丘陵,高峰峻立,溝澗密布,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自古以來便是百果飄香之地。而大田的果蔗栽培歷史尤其悠久。這里的果蔗因汁多味甜,營養豐富,又能清肝潤喉,被時人稱作果中佳品。究其因,與大田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關系密切。 在筆者的記憶里,童年最愜意的往事莫過于在春節里吃甘蔗了。甘蔗既可榨糖,同時也能當作水果,其甘如糖,削皮砍段咬起來“嘎吱嘎吱”脆響,不僅小孩喜歡,大人見了也同樣兩眼發直淌口水。過去春節興演社戲,賣蔗小販跟著戲班轉悠,每到之處把甘蔗往戲臺下擺放,看戲的人擠著地攤竟然水泄不通,那氣派遠比在臺上演出的演員風光。 甘蔗為“補益藥”,古人形容其“秋日甘蔗賽過參”,食用后對人體的益處頗多。唐代大詩人王維在作品中寫道:“飲食不須愁內熱,大官還有蔗漿寒。”醫學家李時珍也說:“凡蔗榕漿飲固佳,又不若咀嚼之味永也”。 在大田,栽培果蔗的歷史非常悠久。據有關資料記載:民國27年 (1938年),均溪、文江、廣平、桃源和太華等地,栽種本地甘蔗畝產572公斤。到了民國38年(1949年),甘蔗種植水平極大提升,畝產達到1700公斤,是原來的數倍。尤其是大田產的果蔗,因汁多味甜,營養豐富,又有清潤甘涼的功效,被時人所稱頌,這與大田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關系密切。 大田東鄰德化,西靠永安,南連永春、漳平,北與三元、沙縣、尤溪接壤,這里居戴云山脈西側和福建省腹心地帶,山區丘陵,高峰峻立,溝澗密布。從最高處的大仙峰海拔1553.4米,到最低處文江溪下游河谷海拔不足200米,南北高差大。加之中亞熱帶季風濕潤區氣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和甘蔗栽培。 果蔗在縣內最負盛名的有建設鎮三保(“保”為村的舊稱),其建國、建樂、建豐、建民、建設、建強、建忠、建愛等村,長期繁育甘蔗良種。三保雪蔗、黑皮果蔗、黃皮果蔗,清甜、脆口、水份多,而且節長粗大,每根都長到2米以上,重至4公斤,廣受消費者喜愛。 建設鎮依托福建農林大學甘蔗研究所的種苗繁育技術,培育出了一批適合本地生長環境的優質品種。每年11月,正是三保雪蔗上市的季節,各地購蔗商客蜂擁而至,每天不下百人。與此同時,大田縣還盛產桃形李和人參果。明清時期,民間就在住宅前后零星栽種;民國17年(1928年),大田有桃、李、梨、栗、奈、棗、柿、柑、桔、橙、柚、楊梅、枇杷、黃梅、石榴、銀杏、香椽、葡萄、錐栗等果樹品種;1958年全省普查時,全縣有果樹84個品種,包括獼猴桃、無花果、西瓜等;到了1984年,記錄在冊的果樹分13科23屬94個品種。 許多水果和甘蔗一樣,引種后很快就適應了本地區的生長環境,成了當地的特產。譬如原來在南方只開花不結果的蘋果,如今在大田也能結出累累碩果,而且品相和味道都別無二致。仙峰村的“芙蓉李”單果重50克以上,品質上等,一度是大田縣的名優特產。一些以農業觀光為主的果園陸續投產,市民們置身其間可休閑玩賞,可體驗采摘果實的快樂,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大田現有的果園面積比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都大了,1992年底有柑桔面積3.8萬畝,桃3770畝,李3336畝,柿子2209畝,梨1009畝......除此之外,與永安、漳平等縣一水之隔的桃源鎮,也是一座名符其實的花果山。這里春華秋實,瓜果四季飄香,人們的生活和地里的甘蔗一樣甜美,誰能說這不是毛澤東詩里“桃花園里可耕田”的桃園?在大田,你可以品嘗到各種各樣的水果,盡情領略山水田園之美,快樂和美味一起綿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