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巖城是大田縣城的別稱,縣城有圩,大田人稱之為“圩坪”,是定期買賣貨物的市場。作為山區商品聚散地和人員交往的場所,圩在人們的生活中一直承擔著重要的作用,全縣18個鄉鎮所在地都設圩,人口密集的村莊有圩,縣城里保留著5天一圩的農產品交易活動。 除了定期交換商品,圩還有一個功能,那就是部分農人的休息日。趕圩時,人們從四面八方齊聚墟場,熟人見了面拉拉家常,親友偶遇下館子斗茶喝上兩盅......若是全家人都去趕圩,不妨手牽著手擠在人堆里“隨波逐流”,圖的就是心情好和興致高,在熱熱鬧鬧的氛圍里釋放壓力,一如上班族快意過周末。 大田傳統的圩日間隔期通常為5天,以農歷劃分進行。其中:每旬逢一、六日交易的圩場有小湖、湯泉、銘溪、奇韜、濟陽;逢二、七日的有上京、龍口、建設;逢三、八日的有湖美、廣平、武陵、川石;逢四、九日的有林兜、龍口、梅山;逢五、十日的有前坪、太華、東西坑、屏山、吳山等。以五、十日作為圩日的圩場,遇小月份時,最后的一圩廿九日進行。但在過年前的最后一圩,不論是否大小月,都提前一日進行,而且在年頭的第一圩,所有圩場都關停休市。 陽歷1、6日開圩的有城關、石牌和桃源3處,這些圩日形成帶有明顯的時代印痕。在集市貿易被視作“產生資本主義土壤”的年代,大田縣于1969年12月規定,全縣圩日統一為每月陽歷的1日、11日和21日。歷史即是文化,文化特質讓大田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縣城里,至今仍保留著傳統的圩市貿易,鑄成了山城獨特的文化景觀。 圩市也有一類在一年中只交易一次的,這種圩叫“插花圩”。后華每年的十二月廿二日設墟場一天,進行年貨交易;魁城農歷三月半佛誕日,圩市在廟會期間進行,主要交易種子和苗木。 圩場交易多以當地土特產為主,還有的就是日用品,譬如有布匹、縫衣針、絲線、香皂、火柴等,較大宗的有糧食、禽畜、種苗、食鹽、糖煙。過去的圩場大部分設有米市,用米斗計量,供需直接成交。在這些米市中,城關的屬消費型,桃源屬輸出型,三保屬集散型,廣平為購銷型,糧食銷往永安、沙縣、德化、永春、安溪等地。城關圩場里有那種走村串戶挑貨郎擔的小販,也有固定的大商鋪,在民國時期,出名的有新生百貨、復泰興京果、永西園飲食、華西來藥材、經營布業的蘇隆美。 大田圩市興廢無常,全縣舊時的都、村圩場幾經變異。漢代,有貨物集散地;唐初,小湖“新公街”圩市開業;延至宋朝,三保、園坪等圩形成;元代增加了銘溪、東華和奇韜洋等處。清乾隆版縣志記載,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建縣時,大田固定的圩場有小湖、三保、東華、均溪、奇韜、銘溪、文江坂、湯頭、園坪、東西坑等12處。及至民國17年(1928年),全縣有圩26個。1958年底所有的圩場被取消,之后關關停停幾度沉浮,直到改革開放后才全面恢復。 清咸豐年間,縣人陳春魁在太華街市募建“中柱橋”圩場一座。民國14年(1925年),縣知事梁柏蔭撥公款在南街頭租賃魁城連姓地坪架屋3座,每座3間;后又在南門兜租賃旺乾廖姓、玉田范姓鋪地和杜姓廁所地,起架12間做菜市場,引來了省內永春、外省的廣東及江西等地商人來開業經商。改建到城關南街頭的縣城圩場,明清時期設在坊都,后遷至滿田春市場,現又搬至三角亭與汽車站一帶。 其他的圩場地點也多次變動,如四十八都園坪圩場始建于北宋,曾設址清州、岬下坪、關帝廟、后山頭等;建于元朝的四十六都奇韜洋圩場,曾設址金雞嶺、殺人坪、后嶺寨、圩塘、牛背棟等;還有明清時期開創的三十九都圩場,曾設址頂山崎、梓溪架、奇街銷、三保...... 圩場的設定有嚴格的要求,需要充分考慮到所在地周邊的人口規模,貨物流通和人員往來的交通狀況,市場的建設和交易周期安排,在交易時間設置上跟相鄰圩場錯開等等。筆者以前在村中任職時,曾和同事一起創辦川石村圩場,我們詳細計算了半徑5公里以內農戶的總數,與龍門、前坪等已有的圩場圩日分開,這樣使流動商販能從容擺攤做生意,為大家增加了交易機會。1996年農歷十二月廿三日,我們利用開發新村棄土填筑起來的圩場,順利開張。 遠古時期的圩場沒有建筑,它只是臨時供人們進行商品交易的空地。到后來有了外來的商戶經營固定商品居住下來,并且開始出現了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進駐,墟場才有了現在集市的市井樣式。大田舊時的圩場一般只一條街,街短且窄,呈“一”字形,街面鋪鵝卵石,兩旁店鋪房屋為木結構和土木結構的單層或兩層樓房,公共設施簡陋,衛生條件差。 以北部主要的圩場為例,民國時期的三保圩,經營品種多,商人服務半徑達40公里。然而,圩場的街寬僅6米,街兩旁土木結構二層木板閣樓只70座左右;東華圩在萬籌村和五峰村之間,民國以前的短街上,有店鋪就20家。1958年和1960年,梅廣公路與大廣公路通車,便利的交通促進了集鎮的建設,廣平東華街圩場遷至大坑尾,新街寬12米、長80米,路面鋪混凝土,各類公共建筑齊整,新圩場一躍而成了大田縣主要的農副產品集散地。一個圩場的變遷見證了時代的發展,巖城圩市演繹著大田城鄉經濟人文的興廢沉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