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咸豐年間,小華村洋頭林姓十八戶建成的泰安堡,,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大田眾多土堡當中,其建筑風格別樹一幟。到過小華見過土堡的人都會驚嘆它那巍峨壯麗、生動別致的造型。 小華土樓占地面積1720平方米,坐東朝西,歷時11年完工。后呈半圓形,土樓頂為懸山式,左右角樓為四角攢尖頂,其形如華蓋,總高14米,其中石基5米,上下收合1.29米,土墻高6米,墻體垂直。右角樓建筑面積27.4平方米,左角樓略小,22.3平方米,左右不對稱,但左右卻相互呼應,并突出土樓整體3.2米,它具有實用功能又給建筑增添了美感。 內部結構為木質,左右對稱,布局平穩。五十二根直徑近50厘米粗的柱子支撐著三層樓體,挑梁與穿斗結合,縱橫交錯,把內部牢固、妙巧地結合起來,不用一根鐵釘。每開間為9平方米,計有60余開間,木板鋪設,具有很高的防潮功能。頂層正中放廳,為半封閉式,木質半墻、雨篷,上半窗口開敞,可憑窗望遠。 樓內有天井,廳房只放三級落差前埕,正中設臺階通廳堂,旁鑿水井,取水方便。下水道沿檐下滴水歸口后直出樓門旁,意為“百水歸一口”。 右前角樓共四層,第三層與回廊連接。第四層為最高建筑,戰亂時可作指揮場所,站立頂層,樓內外一覽無余。一二層用土墻與土樓隔離,一旦土樓火災,可作為避火間或貴重物品儲藏間。 傳說上京城口為建土樓,曾派人四處考察,最后選中小華土樓樣式,經三番五次依樣畫圖,建造后乃有多處離譜,可見其結構復雜,設計精巧。 小華土樓在擇址上,地處洋中,后依小梯田,前方開闊,前樓取平直式屋脊,左右筑有角樓。天井埕斗,卵石砌地,防潮消水功能佳。在清代,這種單樓式土樓符合農村整體形勢的需要極為盛行,體積不大,一般鄉村富足人家均有能力建造,且實用功能齊全。這是緣于清代社會動亂、匪患橫生的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