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1-08-18/4894830515080743564.jpg|/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1-08-18/4894830515080743564.jpg
黃升場:藉以承歡滋養母 復元歡樂事天年
全力搶救
13年前的1998年11月24日,黃升場的母親74歲的顏蔭英在家中突發腦溢血,不省人事。他傍晚下班回家見母親躺在地上,只剩一口氣。此時,妻子和女兒也相繼到家,全家馬上送母親進縣醫院搶救,老人昏迷了8天,住院兩個半月。這期間,黃升場白天處理好單位的工作(當時他擔任縣坑口水庫管理處主任),夜晚就守護在母親的身邊,75個日日夜夜,天天如此。在醫生的精心治療下,顏蔭英總算從鬼門關撿回了一條老命,但落下了嚴重肌肉萎縮,全身只有左手能動,其余部位都癱瘓無法動彈,而且記憶力喪失,誰都不認識,只會叫爹娘。當時病情稍微穩定下來,加上年關已至,也就出院了,但還需進一步康復治療。
精心護理
顏蔭英出院后住在兒子黃升場家中。他深知母親的病需要長期的三分治療,七分調理。他一方面請醫生到家中為母親針灸、打針吃藥;一方面為母親精心設計了飯食起居和體能恢復方案。
在飲食方面,黃升場除了為母親安排了足夠營養正餐外,還附加了水果、牛奶、水鴨母等副餐。每天早上,他總是五點左右就起床,先煮好稀飯,用飯湯沖雞蛋,加入少許燕麥片和糖,再放在鍋里蒸熟,侍候母親洗漱后,讓她喝下去。這道早餐,天天如此,在過節都不間斷,已持續了13年。
在腦力和體能恢復方面,黃升場新買了一臺電視機,放在母親房間,專供她一人看。老人每天除了看電視,就是練習寫字, 一天寫一張(持續近半年),以此來鍛煉手部活動能力。黃升場全家及兩位姐姐經常抽空陪母親聊聊天、扶她站起來,活動活動腿腳。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個月的針灸、打針吃藥、飲食調理和適當的腦力、體能鍛煉,老人的手腳逐漸恢復了知覺,終于借助拐杖,扶著能站起來了,到后來甚至能扶著爬樓梯,一天兩次持續了好幾年,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現在只能扶著她在客廳、餐廳來回活動活動。思維能力也逐步恢復。
黃升場是個心思細膩的人,為了解決母親下蹲不方便的問題,專門為母親設計了一個鐵椅子加便盆放在床邊。這個鐵椅子加便盆一用就是13年,黃升場也就倒屎倒尿13年。還有老人的洗澡、洗頭發、洗衣服、剪頭發等等活兒,黃升場都學著干,后來甚至都包干了。以往夫妻因工作需要出差或在外面有應酬,都要留一人在家侍候老人。自2004年因年齡劃線,黃升場退居二線后,就有了更多時間陪伴母親、照顧母親。
持久照顧
經過漫長的精心治療和護理,顏蔭英萎縮的肌肉又重新長起來了,氣色好多了。她每天除了借助拐杖讓兒子扶著在家走走,再就是看看電視(最喜歡看體育臺)、看看書報、翻翻日歷,寫寫簡單的字句,飲食三餐正常,日子過得充實自在。然而,應面對現實,老人已是87歲高齡了,一天不如一天,除了腿腳不靈便,生活不能自理外,今年春節過后,頭腦也不行了,神經經常短路,亂說胡話,尤其是有時晚上不睡覺,亂喊亂叫,只好吃片安定藥,才能入睡;有時大便拉一床,只能耐心收拾,一天比一天不好侍候。經請教醫生,答復是:老人家已是高齡人,沒什么良藥可治,這是人生的一個過程。因此,黃升場以平常心面對,只要母親活一天就照顧好一天,讓她過好幸福的晚年。
誰言久病無孝子,黃升場用13年的日日夜夜告訴人們:人間有愛,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除了親情,更是責任,同時讓人們明了這么一個哲理:人這一輩子,愛子女甚于父母。如果有一天,人人愛父母如愛子女,那就是人性的圓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