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龍鬧元宵是我國各地的一大民俗習慣,迎的龍也是各有千秋,有紙龍、板凳龍、布龍等等,但在閩中大田的一個小山村華溪村,有一個別具特色的迎龍,村民們迎是用當年豐收后稻草扎成龍。 據村里老人介紹稻草龍始于宋朝年間,是從陳家上祖陳七公移居到華溪村以來,便有了迎稻草龍的記載。村里也只有迎過稻草龍,從來沒有迎其它的龍。
華溪村的稻草龍是用稻草編強串接起來的,稻草龍最長100多節,短的二三十節,每五米為一節或掛燈籠或插香頭,龍的主體是根大稻草,村里人人都會編。插香火的叫香線龍,掛燈籠的叫燈龍,龍頭龍尾和龍珠由香火組成。龍頭上插上兩根竹子,掛上兩盞燈籠,叫龍眼;龍須用竹篾綁住一個地瓜,地瓜上插上三柱香;引路用的龍珠,也是用個大大的地瓜,上面插滿了香。稻草龍是正月初一時幾名老人在祖祠一起編織起來的,三盞燈籠意含著三星高照、人丁興旺的意思,龍頭龍尾一般是大人扛的,提龍繩的大都是小孩子,當地村民說從先祖就是這樣傳下來的,寄寓小孩子們平安長大成才,以前都是男孩,解放后,男女平等,女孩也都參加舞龍活動。舞稻草龍一般都在初九(村里都將正月初九定為天公的生日)、十五(元宵節)晚上8點多后開始,三聲炮響后,稻草龍便在鑼鼓隊開路下,繞著村頭村尾游走,星星點點煞是好看,舞獅隊在龍兩旁伴著舞,華溪村的男女老少跟著稻草龍一路歡歌、跳躍,繞遍了全村。
稻草龍一般只是在村道上游走,但只要村里的村民家里辦了建房、婚嫁、添丁之類的喜事,家里的主人先會在稻草龍出發點擺上糖、雞等貢品;龍出發后,主人便會在龍經過的道路口等著稻草龍的到來,將龍迎進自己的房子,龍頭先會在他家的廳堂拜三拜,然后主人端上紅酒犒勞抬龍頭龍尾的人,這酒村里都叫龍酒,喝了龍酒稻草龍還會繞房子一周,意為守住平安吉祥,整個活動則名為拜平安。在迎稻草龍過程,最忌諱稻草繩拉斷,每次出龍前,大人總是不忘提醒撐龍身的小孩要小心,哪個小孩拉斷了龍身,回家可能就會受責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