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史記資料,大田漢劇相傳有三四百年歷史,傳承于陜西地方劇,繁衍于明末清初。特別是建國后,百廢俱興,通過繼承與發展,漢劇藝術得到長足發展,成為大田地方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大田盛行時民間業余漢劇達四五十家,主要集中在太華、文江幾個鄉鎮,其中以太華萬湖漢劇團最為出名。漢劇團保留有《紫金彪》、《祭頭巾》、《兩狼山》、《程咬金娶親》等18個傳統劇目,因戲曲唱腔結合地方方言而在廣大民間流傳,特別是戲曲中的對白,角色上演時,盡量以地方方言述說故事情節。表演入木三分,又穿插打渾插種不失詼諧。情節生動、鮮活,故而深受群眾喜愛。
大田漢劇團是戲班或家族式或同村幾個愛好的村民組合起來的,利用勞動閑暇之余進行排練節目,春節期間出臺演出。劇團演出一般是應邀村的慶祝活動,也有圖個熱鬧,幾家好事之人請全村人看。 由于漢劇團人員日見老化,演藝失傳,老資格的師傅們一邊要傳藝,一邊還要兼做美工、樂師、化妝等等。老師傅說這些年女演員比較難找了,女孩子要么出嫁,要么外出打工,難的有一兩個臺柱,演起來比較困難。據說要把漢劇作為繼昆劇之后列為古文化遺產予以保護發揚光大,老師傅們又露出舒心的笑,表示要把這一地方戲演的更好,讓大家節日文化活動更豐富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