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田縣謝洋象山村有座象山寺,系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象山巖寺坐落于象山的“象鼻”上,峰巒秀美,祥云繚繞。寺后古木參天,綠樹掩映。廟前田園阡陌,澗流回響,頗有“深山藏古寺”的韻味。巖寺始建于元代延祐年間,六百多年滄桑歲月,幾廢幾興,現存寺廟重建于1982年,為二進重檐歇山式結構。神龕上供奉劉公祖師等菩薩塑像,廟里香煙裊裊,飄飄若仙境,不少善男信女燃香點燭,祈求平安吉祥,真乃“凈地樸清塵土界,山深留得佛仙蹤”。懸掛于廟內左側梁下的一口鑄造于明朝崇禎十七年的大鐘,會讓人領悟這里曾經有過的久遠歷史,而生思古之幽情;“象相地形地相象,山高泉水泉高山”,廟前大門旁的這副對聯,讀后令人對象山神奇的山水回味無窮;而至令仍流傳著的劉公故事,以及劉公塔、劉公竹、劉公泉、劉公魚、劉公臺等遺跡,更是引人入勝,使游人無不爭相觀賞。 在象山人們常會看到山坡上一堆堆高低不同、大小不等的石堆,這就是傳說中的“劉公壘塔”。當年,劉普惠到山上放牧牛羊,有時牛羊磕碰,坡上石塊滾下傷了人畜,普惠就把石頭壘在一起,這里一堆,那邊一堆,有如戰場上行兵布陣。日久天長,風吹雨打,石塔穩固如初,無一崩倒。普惠“插梢成竹”的故事更是美妙動人。普惠放牧牛羊,怕其走失,就把竹梢倒頭插地為界,牛羊竟不敢逾越。后來,這些竹梢發芽,并長成竹林。人們將這種紋曲節短、竹枝向下、葉子倒垂的毛竹,稱為“劉公竹”。劉公生性慈悲,有一次舅母煎魚,魚兒在熱鍋上蹦跳、掙扎,他甚感不忍,遂鏟出鍋中魚,倒進屋前水溝,小魚竟活著游走了。從此象山的小溪、河溝就有了一種長著花塊斑痕的小魚。人們說,這就是當年劉公放生的魚兒。 “山崖修石塔,插竹牧羊群;出世神童顯,民間信奉殷”。歲月雖然遠逝了,但劉公動人的故事仍在廣泛流傳,這些美麗的傳說和象山的自然景觀相映成趣,更增添了象山的神秘和韻味,使來到象山的游客都以此先睹為快。 |